而且這時代青海頭確實沒太大利益,隴右和河西真不缺鹽、馬,在大漢要集中力量對付匈奴,經營西域,甚至還得平定烏桓反叛的情況下,就彆在羌中鬨大新聞給國家添亂了。
任弘從善如流:“多謝後將軍指點,弘絕不會為了功業和虛名,輕啟戰端,不過後將軍,既然羌人不可戰取,計定如何?”
“像西安侯在西域收複若羌人,羈縻鄯善國、粟特人那樣?”
趙充國雖然與任弘沒見過幾麵,卻對他在西域的作為十分關注,笑道:“計定也不易啊,西安侯用糧食換取若羌協助漢軍,可在河湟形勢不同,賈糧與諸羌是資敵,萬萬做不得。”
“至於粟特人與西域諸國喜好絲綢,鄯善王仰慕漢製禮樂、農具,在羌人那也行不通。羌人對大漢無所求,他們不曾要求開關市,不曾要求和親,絲綢不如犛牛織的粗布暖和。”
確實,任弘在西域羈縻諸邦,利用粟特人的老套路在河湟是用不上的。
“後將軍有治羌周全之法,還望教我!”
他虛心向趙充國求問,這時候車馬停了,任弘才發現,他們已經繞到了昆明池的另一頭,一片廣闊的工坊集中在此,明明是深秋,卻熱氣騰騰,數不清的官隸和工匠在此忙碌,白色的蒸汽和奇異的氣味直衝雲霄。
這便是眼下大漢唯一出產法定貨幣的地方:上林三官。
任弘知道,漢武帝折騰了幾次貨幣改革後,於元鼎四年最終確立下來,廢除了赤仄錢,又悉禁郡國鑄錢之權,專令水衡都尉於上林三
官鑄錢,天下非三官錢不得通行。
三官之中,技巧負責辨彆銅料,製定銅錫配比。鐘官負責製作陶製的錢範,冶鑄五銖錢,大廄專門負責將新鮮出爐的三官五銖運輸到天下各地。
難怪水衡都尉一年能獲利十萬萬錢,鑄幣可是暴利啊。
趙充國拿起一板剛剛鑄造出來,還連在一起沒有切割開的五銖錢,親自剪下來一枚,將還微微發燙的銅錢,放到了任弘的掌心裡。
“花錢,這就是治羌最簡單,也最省錢的辦法。”
當然了,不是給羌人送歲幣。
趙充國道:“朝廷每年會讓水衡都尉撥款一千萬交給金城郡,金城郡在秋後隴西武威穀賤時買一百萬石糧食囤積,足夠三萬人吃三年。”
“如此便能在金城郡維持五千人的駐軍,一旦羌中有事,隨時能調撥兩萬餘人入金城郡,此有備無患也。”
嘶,這辦法真是樸實無華,很有趙充國的風格,雖然笨,卻還真挺有用,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那護羌校尉……”
趙充國卻笑道:“就如我所說,護羌校尉什麼都不必做,無為即可。”
“西安侯隻需要不輕易向羌地開疆拓土,不無故欺辱羌豪,約束好邊郡軍民,減少漢人與羌人的接觸衝突。再盯好南邊日夜不忘回到湟水的先零羌,以及北邊臨近敦煌,經常接待匈奴使者的狼何羌,其餘羌人就不敢輕易反叛。”
他的話說完了,也不留任弘,舉手送客:“大將軍也對西安侯說過了罷,值此多事之秋,羌地不求有功,但求無事。之所以用西安侯護羌,就是希望憑借你的名聲和多智,壓製住渴望立功的邊郡官吏。烏桓已經出事了,羌地一亂,若匈奴再在西域挑釁,大漢雖強,卻也騰不出手來,同時打贏三場硬仗。”
這是朝中對當下局麵的分析,任弘聽了趙充國的話後,心中卻鬆了口氣。
讓他輕鬆的不是什麼都不必做,而是趙充國雖然知曉四夷事,行事穩健,對西羌十分了解,但也未能超越時代啊。
趙充國分析的羌人不可戰服,任弘同意,羌人背靠青藏高原,注定了他們永遠有一條退路,東漢沒看透這點,便陷入流沙中難以自拔。
哪怕再過一千年,也不要對第三極產生征服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但趙充國說,羌對漢無所求,故難以控製馴服,我卻不認同。”
“過去沒有,不代表現在沒有,往後沒有!”
任弘出了上林苑後上了馬車,讓打瞌睡的遊熊貓立刻出發。
“君侯,回府邸還是去未央宮?”
“都不是。”
從趙充國處取完經,任弘對自己的新差事多了許多信心,不開邊釁,不代表什麼都不做啊,他笑道:
“去長安市中,找盧九舌!”
……
ps:第二章在晚上。央視的紀錄片《第三極》很好看,家裡閒不住的可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