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但這一切值得嗎?(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7046 字 10個月前

.,

劉詢的憤怒和委屈無人吐訴,隻能憋著回到溫室殿時,才與那總是默默聽天子背地裡痛罵某位大臣,卻笑著聽之勸之的許皇後說出口。

“禪讓,又是禪讓!皇後你聽聽,這是人話麼?”

要求漢帝禪讓,這不是劉詢第一次聽到。

孝昭在位的元鳳三年,泰山大石立,董仲舒的再傳弟子,符節令眭弘推衍《春秋》大意,認為這意味著有人將從匹夫為天子者,故廢之家公孫氏當複興。

於是眭弘就給霍光上了一道奏疏:“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德之君,也不妨礙聖人受命於天。漢家乃是堯帝之後,有傳國給他姓之運勢。漢帝應普告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退自封百裡,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

這奏疏可是將朝堂都驚呆了,董仲舒若是還活著,一定會急忙矢口否認:“我沒有說過這句話!”

老董確實隻隱晦地提了“春秋新王”之說,將孔子與其所作《春秋》定為世俗之外的真正王統,他要敢在孝武麵前提禪讓,多十顆腦袋都不夠砍。

當時正值霍光召開鹽鐵之會,殺了被賢良文學痛恨的“功利奸臣”桑弘羊,又還沒開始進取西域,故被儒生視為周公第二。隻要霍大將軍全麵擁抱儒學五經,就是妥妥的聖人。這禪讓之言多半是想要投機,但也符合漢武帝晚年後關東儒林的主流意見。

他們以為武帝開疆拓土,消耗巨大,以九州之財奉於四夷,導致內政動蕩,再這樣下去大漢遲早要崩潰。一部分對朝廷心存失望的儒生,尤其是董仲舒後學,想到了傳說中的堯舜禪讓傳說,萌生了漢帝禪讓賢能,從而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

儒生蠢麼?一點不蠢,這種想法的流毒兩千年後仍大行於世:隻要出一位民選領導,社會一切疑難雜症都將徹底解決!

秉政的大將軍霍光覺得眭弘是想搞自己,遂定以“妖言惑眾”處死,但此事在劉詢即位後出現了反轉。

劉詢想要神話自己登基的過程,表明繼位是順承天意,故結合上林苑中螞蟻吃葉子出現“公孫病已立”幾個字的傳言,將眭弘的預言裁剪後放到自己身上。他確實是以匹夫而為天子,也是“公孫氏”啊。故劉詢為眭弘平反,還任用他的兒子為郎。

現在回頭看,劉詢才發現當初太年輕了,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此事鼓舞了董仲舒的後學弟子,研究災異預言的人越來越多,終於把”禪讓之論”再度推到了自己麵前。

對蓋寬饒的奏疏,劉詢是以最大惡意去解讀的:“他是想說,當今朝政昏聵不明,再這樣下去,劉氏的江山不會太長久,漢家天子已經到了該退位的時候了。”

“陛下,蓋司隸素來剛直,恐怕並未此意。”許平君小心規勸,她與劉詢十餘年夫妻,能看出皇帝眼中流出的殺意。

“朕過去也以為他是剛直而戇,如今才發現,恐怕是看錯人了。”

劉詢起身感慨道:“五年前,朕夷滅匈奴,設安北都護,北境永寧,但朕沒有急著宣布天下安定。因為竟寧年間戰爭先行,內政仍有很大弊病,尤其在吏治上,官吏或以不禁奸邪為寬大,縱釋有罪為不苛,或以酷惡為賢,皆失其中。”

“於是五年來,朕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花了大精力投入到內政裡。朕先用西安侯之建言,在東海濱以曬鹽法代替煮鹽法後,降鹽價。減少了北邊屯兵,二十萬郡國邊卒隻留下四萬。”

“這些開源節流多出來的錢帛,就用來賑貧民、假公田、貸種食、減算賦、賜老人王杖,想讓天下早點恢複民生。”

“朕又減肉刑,禁苛暴,選良吏,每有地方二千石上任都要親自接見,細細問對,看此人是否稱職,設置廷尉平,苛酷之風得以扭轉,冤假錯案稍有平反。”

劉詢確實想做一個被萬民崇敬,甚至連挑剔的儒生也敬服讚頌的聖君。

五年下來,大漢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在外,三單於慕義,稽首稱藩。在內,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政事、文學、法理之士鹹精其能,至於技巧、工匠、器械,也遠超前代。

等這個年號結束時,不敢說大安,小安是能自誇的,可謂“中興”了。所以今年初,覺得自己乾得不錯的劉詢才有點小膨脹,覺得功光祖宗,業垂後嗣,遂祭泰祀,又跑到河東郡祭後土,遣大臣去四至立柱。

可這些成就,在蓋寬饒等人眼裡,卻遠遠算不上好。

劉詢抱怨道:“‘陛下任刑不任德’,‘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彼輩常如此說,但不是朕不用,是儒生當真不中用啊!”

就拿那個曾經被劉詢寄予厚望,覺得是個人才的蕭望之來說吧。劉詢深知望之通曉經術辦事穩重,論議有理,故想要將他從丞相司直提拔為六安國相,考察他的治郡能力。結果蕭望之嫌棄那是左官,上疏言病婉拒,還說什麼:

“陛下憐愛百姓,擔心德化不能遍於天下,放出全部諫官去補郡吏,這是憂其末而忘其本也。朝中沒有諫諍之臣就不知過失,國內沒有明智達理之士就聽不到好的建議。還望陛下選擇明經學的儒士作為內臣,參與政事。諸侯聽聞,便知朝廷納諫慮政,而無缺遺。如此便可建成周代成康那樣的太平世道。外郡即使有些不清明,也不必憂慮。”

不必憂慮……不必憂慮,口口聲聲說什麼地方不治的,不就是你們這群人麼?怎麼,輪到自己去時,就如此推諉?非得一步登天,直接做三公九卿才行麼?然後成康之治便不請自來?

劉詢當真是氣笑了,是啊,動動嘴皮子,當然比身體力行容易。

從那以後,劉詢心中對蕭望之的評價低了一個檔次,並料定:“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他連自家的太子,都不敢讓這群人去教,生怕教歪了。

反觀西安侯帶出來的黃霸、耿壽昌,以及張敞等人,都是帝國的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黃霸將潁川郡治得有聲有色,耿壽昌去海濱數年,完成了曬鹽法的推廣,張敞繼蜀郡守又為京兆尹。

故大漢日常行政仍尚法任刑,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劉詢堅持以霸道為主,王道為輔,雖也用儒士,但同武帝用儒術緣飾法律如出一轍。

於是批評的聲音就來了,儘管劉詢在改善吏治上雖然做了不少事情,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諫大夫、博士就開始吵吵。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陛下走錯了路,南轅北轍,還是要全麵推行德治方可啊!”

他們以為,大漢從漢武帝改製征伐興功利開始就走錯了路,若是今上繼續沿著這條道走,雖然解決了匈奴,雖然天下民生看上去確實好轉,雖然吏治在緩慢改善,雖然四夷來朝,但跟失去了禮治王道相比,這一切都值得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