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群老儒乏味枯燥的敘述弄得已經快打瞌睡的皇太子劉去疾,見到劉更生要發言,這才重新打起精神來,此人不僅是西安侯高徒,劉宗正次子,還是他的伴讀,時常入宮。
劉去疾學《春秋》時,那簡略的經文讓他興趣寥寥,倒是劉去疾講述的“鄭伯克段於鄢”“宮之奇諫假道”等《左傳》原文上的生動故事,讓年幼的皇太子尚有一絲興趣。
這便是以史實解經的好處了,相對於純理論的公羊、榖梁,左傳顯然更加通俗易懂,任弘隻要願意,便能讓此學立刻散播天下。
相較於榖梁、公羊揪著六個字長篇大論,劉更生的敘述就簡略多了。
卻見他朝天子、皇太子等作揖,用清朗的聲音大聲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假攝君位,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於策。”
哦豁,這下可好玩了。
榖梁認為魯隱公不當讓位於桓公,引申成衛太子兒孫得位為正。
公羊覺得魯隱公當讓位於桓公,引申為漢昭帝之位由今上來繼承。
而明白人則聽出來了,左傳把魯隱公之假攝君位,不修即位之禮,引申成廢帝劉賀,強行解釋了那兩個多月難以啟齒的歲月。
這場辯論其實答案早定,同一個辯題,相反的理論,卻能異口同聲,證明劉詢得位之正,簡直是標準答案。
答對的打鉤,可以繼續往下答題,打錯的打叉,直接失去考試的資格。
學術獨立?百家爭鳴?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
大家誰也彆笑誰,都隻是皇權巨人腳下可憐的小螞蟻而已,需要你時你是官學正宗,不需要時就是異端邪說,一腳踢開。
曆史上,漢朝後期,學術反客為主,引導帝國改製複古,但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太過理想主義的東西注定失敗。
劉更生已經說完了,退了回來,他不喜歡這樣的“辯論”,怎麼說呢?
“猶如三女爭夫一般,騷眉弄首,各自獻媚,真令人作嘔。”
處處都要考慮天子想法,考慮政治正確,雖然嘴上說著仁德,可每個字都透著功利。
他覺得,跟著夫子鑽研那些格物之學更加純粹,是真正的發於興趣與理想。但他奉夫子之命,今日一役卻必須打得漂亮。
沒錯,不是打贏,這是任弘看透石渠閣之會真諦後的決策,也是任侯爺如此淡定的原因——勝負不在場上。
劉更生記著任驃騎交待自己的話:“今日不需逞一時言語之勝,當然,在引經據典方麵,你也不能輸了場麵。”
“今日勝負,關鍵在於向天子展示我左傳一派的理念,讓公羊、榖梁狗咬狗去吧,彼輩人數越多,就越講不清楚。”
在任弘口中,公羊家藉董仲舒之名,毫無創新,乃是已完成了曆史使命的舊學,可以洗洗睡了。
而榖梁抱殘守缺,念念不忘的是過去的皇室恩仇,念叨著嫡長之分,親親尊尊,眼睛隻向內看。
“唯我左傳,不但要宣揚孔子與左丘明的崇君父,卑臣子,強乾弱枝,勸善戒惡,至名至切,直至至順之義,序尊卑之製,崇敬讓之節,還要推陳出新。”
“陛下要的王道傳承,我們有!”
“陛下要的霸道開拓,我們也有!”
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那隻是任弘加進去的義理中,“夷夏觀”的一部分。
劉更生學了五年,已經領悟了他們左傳一派的真正主旨,用西安侯的話說,便是四個字。
在天子劉詢選定下一個議題後,輪到劉更生時,他便將這句話大聲說了出來:
“《左傳》之道,繼往聖之絕學,開未來之太平也!”
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