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此亂世, 各中難免時有逃兵。
或是吃不住苦,或是不滿待遇,或是思戀家鄉, 都將促使他們偷偷離營。
主帥越弱,則逃兵越多,而在這朝不保夕的亂世, 主帥也命如草芥, 自無人會費神去將他們挨個找尋回來。
偶有人一覺醒來, 才發現身邊的鋪位上的戰友沒了蹤影,一去不返。
自楚軍巨鹿揚威, 名震天下, 後又西入函穀關,駐紮鹹陽後, 逃兵數目則與日俱減。
畢竟因為楚國為諸侯國中勢最盛者,除對項羽忠心耿耿的那八千江東子弟兵外,其餘兵卒為其衝鋒陷陣、搏上性命, 既為爭得一時活路, 也為長遠名利而來。
隨著項羽自封霸王, 令天下拜服,他於楚軍中的聲望也達到了巔峰。
而在眾將看來,最艱難的巨鹿一戰業已打完了,強秦業已灰飛煙滅, 但凡能從東征西討裡熬出來的, 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功績。
都安心等著項羽在分封諸侯過後,再對他們進行論功行賞, 逐一進行安置。
即便難免出現覺賞賜不均、生出不滿者, 要走也不至於趕現在這會兒。
——韓信卻不在乎。
於是去是留上, 他已躑躅半年有餘。
直到近幾個月來,他才真正下定決心。
於是昨天夜裡,他陪著相識雖不足月、卻覺一見如故的呂賢弟飲了幾口久違的酒,隻可惜未來得及聊上幾句,對方便被項王召去了。
也罷,呂布已注定錦繡前程,不必他多去操心。
與呂布分彆後,韓信將剩下的酒儘飲下,嗆咳著也學著呂布方才的舉動、試著直接翻下屋簷。
奈何他不似呂布那身手來得矯健靈巧,雖未摔傷,卻也落得灰頭土麵,有些狼狽。
他懷裡所抱的那隻空酒壇,更是因他的一不小心,而在地上摔得粉碎。
韓信怔怔地望著一地碎瓦,露出個似哭似笑的奇怪神色來。
摔碎了縱然可惜,然區區瓦壇,任誰都可取代,根本無甚稀罕的。
而在破了之後,殘瓦不僅落得一文不值,還成了叫人嫌礙事硌腳的廢物了……
思及此處,韓信不自覺生出幾分物傷其類來。
想他記事之齡前便失了爹爹,娘親亦早逝,除了一柄長劍、與一句虛無縹緲的‘韓國王孫’外,再未給他留下什麼。
衣衫襤樓卻不事生產,隻腰佩長劍,行走於市,不僅為遊俠兒所不容,也為尋常百姓所斥。
他於淮陰時孤寒無落,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
為一口亭長家的飯食,他每日造訪,直到某次他兀自忍著饑餓也等不來飯食,直到整整三日皆空腹而歸,他方知亭長夫人早已不容於他。
他提劍投楚時,自報韓國王孫,也不為衛兵所信。若非鐘離眛以禮相待,及他那日饑腸轆轆,抵禦不得那頓飯食的誘惑,怕是也難忍難堪,就此離開了。
仕於楚軍後,他終於不再日日受饑之困,得以填飽肚子。
他之後於刀山火海中見識了項梁的驕兵落敗,也親身奔赴了不可思議的巨鹿戰場。
他受項羽提攜,任其隨侍其身側的執戟郎中,為這份提攜之恩,他感激涕零,屢屢獻策,披肝瀝膽,為楚軍輸送忠誠。
——然項羽策不聽,畫不用。
最叫他絕望的,是項羽不聽不用的理由,並非是他所言有岔,而不過是因他……不姓項罷了。
人生不過百,他已虛度了二十餘載,至今仍迷茫不知前路。
他還有幾個二十餘載能荒廢呢?
韓信一邊想得出神,一邊走回了營房,在同帳另兩人漠不關心的注視中,神色淡然地收拾著自己的鋪席。
他將不知讀了多少次、已摩挲得無比光滑的那套兵書小心翼翼地藏入懷中,仿佛那不隻是一套已爛熟於心的兵法,而是他屢受挫折、未得曙光的誌向。
除此之外,他隻帶了不多的俸銀,幾日的乾糧,和一身已洗的發白、補了多次的衣裳。
他未去碰觸楚軍的良駿,隻憑雙足,靠天上星辰辨清方向,便毫不猶豫地朝北邊行去。
故鄉淮陰,並不令他留戀——不論是漂母之恩,或是甄二所賜的那場胯下之辱,都令他的自尊千瘡百孔,滿是痛楚。
西行入蜀,是將淪入劉邦之手的地界,他無意前去。
而不論是東行或是南去,皆需路引過那重兵把守的函穀關,他是逃兵身份,自不可自投羅網。
雖不知北方能有什麼等著他,卻是唯一的去處了。
韓信長歎一聲,步履卻無比堅定,默默向北行去。
他好似不知疲憊地走著,除了偶爾抬頭望望星辰,在漆黑林木中辨認前路外,不曾有片刻停歇。
四周除嘈嘈蟲鳴及偶被驚動的鳥兒發出的響動外,並無其他。
韓信走著走著,想得最多的,卻是軍中與他關係最為密切的呂賢弟。
若他未走的話,這會兒或許已等到了呂賢弟回來,半夜或又被睡得四叉八仰、極其霸道的對方的胳膊腿給鬨醒,無奈地替人將薄被蓋回去罷?
想到這裡,韓信不由自主地露出一個淡淡的微笑來。
他從未見過似呂布這般活得真切、活得……生機勃勃,隨心所欲卻又討喜,甚至叫他心生向往的妙人。
他這賢弟瞧著不聲不響,卻是不動則已,動則不驚人死不休——有絕世之勇,先殺子嬰,後殺熊心,縱使直接對上心情不快的項羽,也坦然無懼;有國士之謀,先刺秦王以亂局,後見沛公私逃,即刻想到殺楚王以嫁罪,還忍得項伯一時之辱,刻意留下張良為餌,以除內奸項伯。
在幼他數歲,卻已如此有勇有謀的奇士麵前,他何來的顏麵,再自稱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