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項羽之令,範增終可放手施為。為防止這脾氣陰晴不定、反複無常的霸王又要改口,他連覺都不敢睡多了,隻想早日叫木成舟。
於是在平陽百姓心驚膽戰地等待中,那凶神惡煞的楚國雄師非但未強攻進來,隻派了一笑眯眯的辯士進城,見過縣令後,有那寬政放著,自知絕非楚軍對手的縣令立馬識了時務,乾脆利落地開城投降。
大軍仍駐於城外,唯有龍且領三千楚兵入內巡視一圈後,將兵士留下一批,卻並未肆意劫掠,還幫著維護法序,叫本還有些騷動的城內從此井然有序。
項羽雖滿心不耐,仍在範增賣力規勸下,召集平原一帶的父老百姓,公然宣布除取部分糧食外,將放歸數萬俘虜,更不容楚兵侵掠百姓,隻為除暴安良。
此訊一出,齊民與其說是歡欣雀躍,反倒是瞠目結舌。
就如見殘暴的猛虎一朝茹素、惡徒露出慈眉善目,衝他們施恩發糧般不可思議。
項羽板著臉說到這裡,環顧四周,見齊地父老一臉呆滯,不由蹙眉。
被那銳利攝人的目光一掃,眾人悚然而驚,紛紛如夢遊般拜謝離去。
即便有項羽那話擺在前,齊民仍是戰戰兢兢,不敢全信。
直到那駐紮城外的楚軍很快離去,朝著田橫所在的膠東一帶繼續前;留下的楚軍當真未曾胡作非為,隻幫著監管秩序;而除多了位楚國長官外,熟悉的城中官吏也照常奉職……
他們才逐漸放下戒心,敢信那傳聞中殺名赫赫、冷酷無情的楚王實是這般通情達理,寬大仁義了。
項羽這頭耐著性子,手段生疏地安撫齊民,卻確實有效地安定了人心動蕩的局勢。
與此對比鮮明的,則是田橫那處為備戰隨時來攻的楚軍而不得不橫征暴斂、惹得人心益散,怨聲載道的窘境。
田橫為田榮之地,平素處事厚道,頗有幾分名望。
可他辛苦積累下的名聲,在楚軍強騎的有力威懾下,自然顯得不堪一擊。
若項羽暴虐,動輒屠城殺俘,必將令齊民被迫反叛,以死相博,選擇擁戴田橫以對抗項羽。
然項羽一反常態,非但未縱兵士屠殺、以儆效尤,還破天荒地安撫百姓,積極招降。
當得知順服楚軍不僅可活命,還能保住多數財物的消息後,齊民哪裡願陪田橫以卵擊石?
在範增的一番刻意宣揚下,楚軍一路向東,十有**之齊地郡縣,竟都趁著項羽改了寬容性子的這勁兒望風而降,叫他們東去之路暢通無阻。
項羽哪知那懷柔效果如此顯著,麵對這一路大開請降的城池,他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派人接管,不免心情複雜。
他隨叔父起兵至今,身經三十多戰,無不以寡敵眾,以弱擊強,回回免不了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而他與部下情同手足,越是見死傷厲害,就越是怒不可遏。
為祭奠諸將、報仇雪恨,亦為震懾敵手,迫他們聞風喪膽,不敢作敵,他方始坑殺降卒,以嚴酷手段鎮壓異己。
他每至一處,皆是敵軍拚儘全力,奮死相搏的血戰。又何嘗體會過民心所向,百姓主動歸順、禮敬有加的輕鬆?
項羽心受震撼,不免若有所思。
範增自是清楚,此番如此順利,還得歸一部分功勞予田榮田橫。
莫說是項羽於新安坑殺二十萬降卒之凶名遠揚,單是城陽尚在前秦治下時曾因頑抗楚軍之故,徹底激怒項羽,令項羽在大發雷霆下大開殺戒,血流成河。
城陽前車之鑒赫然在目,若有彆的活路,齊民定也不肯輕信。
然田榮田橫非但不是楚軍對手,且從不施恩齊民,隻一昧索取,竟更早叫齊地民不聊生。
既侍豺難活,唯有奉虎。
齊民哪裡不懼項羽之喜怒無常、朝令夕改,但比起一眼便能看見絕路的田家弟兄,項羽自入齊地以來,除兩軍交戰外,的確一民未殺,還釋放了數萬俘虜。
到底有著幾分薄望。
之所以痛快歸順楚軍,不過是前狼後虎,礙於無奈,不得不二難中擇一輕罷了。
但見嗜殺成性的項羽明顯深受震動,時常陷入沉思,範增樂見其成,幫瞞著還來不及,又哪會不識趣地揭穿這點。
楚軍一路高唱凱歌,不日進逼膠東。
而田橫眼看著人心離散,苦守的膠東成了孤城一座,上下軍心惶惶,禁不住心下淒然。
時值深秋,陰雨綿綿,這日田橫於城頭遠眺,忽見著那烏壓壓的鐵騎由遠至近,中揚帥旗數麵,黑底白字,偌大一個“項”字觸目驚心。
竟是項羽親至!
田橫自知大勢已去,僅憑手下那可憐的數千兵卒,絕非楚軍對手。
他長歎一聲,毅然拔劍自刎了。
至此,三齊之亂徹底平定。
不論是項羽分封的那三位齊王,還是煽動叛亂的田榮田橫,皆已命喪黃泉。
項羽沉默看著奉上田橫首級、戰戰兢兢乞降的膠東郡守半晌,**地擲下句“妥善安葬”後,便如之前過沿途降邑那般,僅點了千餘楚兵、一員楚吏留下。
齊地既定,楚軍接下來之劍鋒所指,自是常山。
這支氣昂昂地朝西北挺進的楚軍雄師,卻無一人得知,就在他們走後不久,有一被傳得有鼻子有眼的說法於齊地流散開來,信者甚眾。
傳言向來嗜殺的項將軍之所以一反常態地以仁義撫民,皆因有位赤膽忠肝、悲天憫人的呂姓將軍奮死武諫,以己身代齊民受過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