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雖然在女真那裡有所布置,但是在接下去的幾年,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自己也沒有把握,所以最大的可能,在兩三年後,時局依然是同曆史上那般發展下去,如此還是要簽訂下澶淵之盟。
關鍵的還是,簽訂完盟約之後,大宋要做什麼,能做什麼。
“以草民愚見,若是能與遼人和談成功,往後十年二十年裡,大宋便有充分的發展時間,官家若不甘心於此,完全可以厲兵秣馬。遼國短時勢大,咱們便不去碰他,反正有盟約在,他們一般不會再來進犯,正可先掃平黨項、大理之患……”
北宋之時,除了北麵的遼國,西麵還有黨項所建立的夏國政權,西南則有段氏的大理政權,當然後者基本沒什麼威脅。
其實那黨項李家原本乃是事宋朝為主,但李家的其中一支、李繼遷卻出逃夏州,及至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占據下銀州,攻破會州,與宋朝徹底鬨翻。
之後李繼遷又向遼國請降,托庇於遼人,被封為夏國王。
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派兵包圍靈武城,引來宋太宗大怒,派出五路軍馬出擊,卻都被夏國擊敗。
趙恒即位之初,與對遼人一般,也是以息事寧人的態度麵對夏國,甚至主動割讓了夏州、綏州、銀州、宥州和靜州與李繼遷,在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獨立。
但與遼人一樣,黨項李家同樣不會滿足。
等再過兩年,李繼遷還將率兵攻陷宋朝的兩大重鎮靈州與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阻止西域向宋朝入貢,並開始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販馬,直接削弱了宋朝的軍力,也是宋軍騎兵越發衰弱的一個肇因。
所以在李勇看來,一定程度上對西夏的打擊力度還應當在遼國之上。
隻不過打狗還須看主人,李繼遷之所以能如此猖狂,也是因他掛靠在了遼國名下,這使得宋朝要對他們動手的話,還必須要看一番遼國的臉色。
而當此時與遼國接戰在即,宋朝自然不會願意兩麵開戰,李繼遷或許也正是瞅準了這一點,所以在宋遼澶淵之盟之前,先為自己占下一處好位置,使得之後宋朝是打他不是,不打他也不是。
關於這點,還可好好參詳一番。
趙恒聽到李勇提起西夏,臉色也是一沉。
其實他剛登基不久,就發現自己接手的似乎是一個爛攤子,北有遼國、西有夏國,內部亦不穩定,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四方為敵。
所以趙恒才會暫且息事寧人、兩邊退讓,專心先發展內政。
但遼國不肯罷休,西夏也是得寸進尺,於趙恒而言,就是兩個字,心累。
如今聽李勇說得是輕鬆,但要做到他說的這些,卻並不容易。
首先就得先與遼國再打一仗,還必須打勝了才行,如此遼國才會肯坐下來和他們和談。
隻是若真是打了勝仗,誰能甘心還要主動低頭去求和呢?
但李勇說得也沒有錯,以大宋如今的處境,他們不求和都不行,隻能先穩住遼國這個大敵,然後發展自身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