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兒暗暗一歎,卻不知李勇這般,自己如何才能報答。
當然,以她的年歲,暫時也沒法靠著自己來報答,於是又隻能將此歸於宋琦君的身上。
李勇並不介意她如何想,隻要讓她知道這一點,往後慢慢潛移默化就是了。
現在先說清楚,也是為了讓她不要產生誤會,免得日後反倒生出什麼波折來。
當然,他雖然進了皇城司,但恐怕接下來主要做的,還是聽候趙恒的吩咐,在皇帝跟前行走,而不是什麼打探消息、刺探情報或是抄家滅祖之類的工作。
本身皇城司的職務涵蓋範圍就比較廣,趙恒之所以將他留下來,也是因為看重他的潛力,想要好好培養一下。
但李勇現在最被他看重的又是戰略方麵的眼光,所以肯定要先放在身邊,把他腦子裡的拿點東西榨乾淨了,再另作安排。
……
並沒有出乎李勇的所料,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基本就是出入大內,隨時聽候趙恒的召見,然後陪他說話,或是在他會見朝臣時旁聽。
剛開始還是試探的意思居多,但是漸漸地,隨著李勇展露了自己不僅能夠高屋建瓴,還能摳細節地提出意見,甚至幫他們朝會上的討論查缺補漏之後,在趙恒心裡他的重要性就又提高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勇算是成為了皇帝的幕僚。
當然,提意見也得小心,不能混入過多主觀色彩,也不能暴露自己知道太多的事情,畢竟朝政之事,按照道理來說,他是不能參與進去,也不該知道的。
趙恒允許他旁聽,但又不會願意他知道太多,他也隻能儘可能展現出,隻是根據現有的訊息來思考的樣子,確實是有點不容易。
不過自然,在皇帝眼中他雖然不算是不可或缺,但重要性也是慢慢提升,也許不日就會想著要將他安排出去獨當一麵的事情了。
畢竟說得再多,也抵不過做出實績來,趙恒想要的是可用之才,可不是真就在身邊給安排一個幕僚,那樣的話也不一定要李勇,動嘴皮子嘛,能勝任的人多著呢。
沒有不透風的牆,李勇的存在當然也不可能瞞得住。
實際上在麵聖之後,他整個人似乎就消失了一樣,因為都在內城到宮城活動,所以見過他的人不多,但總會有些嘴上把不住門的宮人將消息傳出去。
更不用說,李勇帶著家卷一起來東京的事情也早就為人所知,根據宋琦君她們的動向,也能反向推斷出李勇去了哪裡。
知道皇帝居然將李勇這等少年英傑直接安排進了皇城司中,不少人為之扼腕,他們雖知道李勇沒有功名,但就算是到軍中去,也比進皇城司那種地方好啊。
不是說他“小趙雲”、武功不凡麼,這等有勇有謀之人,年紀還輕,正該放在正路上好好引導,怎麼能走上那等“邪魔外道”?
在他們眼中,皇城司顯然算不上什麼正經路子,李勇這顯然也是走成了幸進之臣的路。
雖然如果李勇真想要向他們靠攏,他們卻又未必會接受一樣。
不過事已至此,已經沒法改變了,他們對於李勇也隻能是恨其不爭中帶著幾分警惕。
畢竟誰知道這廝到了皇城司以後,會鬨出什麼動靜來。
越是有能力的人,進了那種地方,對他們的威脅可就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