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西北王(下)(2 / 2)

而後居然主動向趙恒求取折家女,趙恒自然準許了這次聯姻,並且將這位小王子的部族編入大宋西軍中,並成為四路正路軍之外的第五路,名為“蕃兵”。

實則後來的曆史上,北宋確實也出現了一支蕃兵,不過那是從宋的邊界與西夏接壤處散居的諸多羌人中,選擇歸屬宋人調配的“熟羌”組成,且基於其本來的部族結構安排,如此能保證軍令上通下達,不致影響到他們的戰鬥力。

而現在這支主體由吐蕃組成的蕃兵,顯然是有所不同,從戰鬥力上來說,餘威猶存的吐蕃肯定是比在夾縫中生存的羌人要更強悍些,但也更不容易服從大宋的調令。

不過此時大宋西軍得到了壯大,雖說吐蕃、黨項與回鶻三族隱隱要聯合起來,但通過蕃兵又將西北附近其他一些零散部落聚攏起來,最終西軍分作三路,率先進攻黨項。

回鶻準備支援時,卻遭到了吐蕃背刺,兩敗俱傷時,夏國也被宋軍大敗,最終由蕃兵出來收拾殘局。

這時候大家才知道,兩位吐蕃王子早都已經投靠了大宋,聯合演了一出相互攻伐的戲碼,卻是夏國與回鶻等都耍了。

甚至折家也被蒙在鼓裡,不過他們依然不虧,畢竟收攏了各部族後,蕃兵做大,那兩位王子地位跟著水漲船高,他們作為姻親關係也有好處。

不過此時對於大宋來說,卻無暇再來顧及西北之事了,因為經過了一年半多的休戰後,鹹平四年八月初,遼軍悍然發動突襲。

……

比起曆史上冬日才行動,這次遼國提前了三個月,顯然是因為西北局勢混亂的影響。

遼國對於李繼遷的反複橫跳同樣是惱恨在心,但對他們來說,畢竟關於李繼遷那邊的直接衝突沒有大宋來得多,所以還能接受。

甚至對於李繼遷折騰宋的西北邊疆十分樂見其成,但沒想到李繼遷突然就死了。

遼國同樣在大宋邊界安插有情報探子,對於西北局勢中皇城司插手自然做到了心中有數。

儘管目前西北混亂不堪,誰也不能把握到最後的結果,而且看起來宋軍也不一定會是最後占到便宜的一方,但他們隻能趁著這個時候出手。

若是等到西北重新安定下來,甚至可能結果對大宋有利的情況下,他們再想做出什麼行動就晚了。

上一次的試探性進攻被宋軍打退,也讓他們看出了宋人反抗的決心。

這一次來勢洶洶,準備更為充足,是以宋廷這邊收到消息的時候,卻已經是威虜軍宋軍敗退的消息傳來。

實際上因趙恒的多方部署,宋軍剛開始在長城口,前鋒部隊張斌與突襲的遼軍前鋒遭遇戰,算是小勝了一場,隻是因敵眾我寡,所以暫時退出,並通告各鎮,遼軍來襲,希望各部守望互助,做好準備。

但遼軍行軍速度太快,另一部前鋒在威虜軍遭遇了遼軍主力,若非是李繼宣、秦翰部趕到及時救難,幾乎要全軍覆沒。

最終遼軍退走,宋軍也退守定州,暫時形成僵持。

不過現在誰也不知道,這場連綿的交戰,會一直持續兩年。

相比於西北局勢,至少目前看起來對大宋的威脅還是較小的,所以大宋君臣的目光現在完全轉向了北麵,也暫時無暇來顧及西北這邊。

自然也不知道,大宋真正的“心腹之患”不在遼國,不在皇宮,而是就在這一團糜爛的西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