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晚上,山風刺骨,呼嘯而過,簡直比那山裡的狼嚎還要恐怖。
這天,天上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雪,而村裡則組織砍白菜挖蘿卜了。
六十年代,因為塑料的稀缺,大棚種植幾乎沒有,所以蘿卜、白菜、就是北方冬季僅有的冬儲菜。
還有土豆和紅薯,這兩樣產量高,基本上是要當做口糧分配的,不屬於蔬菜係列。
雲舒和大壯被爺爺分配了一個輕省的活計,跟在打菜的大姑娘小媳婦身後把她們打落下來的爛白菜葉子送到村裡的養殖場,給豬改善一下夥食。
秋收收了玉米後,村裡開墾出來的地都種了白菜和蘿卜,收獲上來的白菜蘿卜除了分配給村民的冬菜外,還需要拿出一部分賣給供銷社,和任務豬的意思差不多。
收完了生產隊的,還有自己自留地裡的,等收了白菜、蘿卜,趕在霜降前,還要挖紅薯。
整個十月,竟是沒有一天是閒的時候。
等雲舒為了那幾個工分,將地裡的紅薯秧子都扯回去喂豬後,一場小雪也紛紛揚揚下了起來,至此,大隊裡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農活了,北方一年一度的貓冬,也要開始了。
不過對於清溪大隊來說,在貓冬前,除了過年,大隊裡還有三場“盛事”。
一便是分糧。
農村一般分兩次糧,夏糧和秋糧。
清溪村向來是在貓冬前,和冬菜一起,將秋糧分配下去的。
因為東北這邊冬天天氣冷,隻有等開春了才能種春小麥,所以如今分配的這些糧食是要吃到七月中旬麥秋收麥子的時候的,但分到的那點口糧怎麼夠吃?
所以一到春夏之交,往往是農村最困難的時候,借糧都沒處借去,因為大家都沒得吃。
如今要分糧了,哪家不重視!便是雲舒,也裝著一臉興奮,所謂“入鄉隨俗”是也。
十月底這天,小雪早停了,不過溫度太低,雖然陽光明媚,但薄薄的一層雪卻沒有化去。
但即使是枕風宿雪,也沒有打消社員如火的熱情,不等大隊的大鐘被敲響,就紛紛走出家門,早早在大隊門前排好了隊。
等雲舒把小壯送到了旺爺家,帶著海川和大壯來到大隊時,大隊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龍。
大隊前麵就是村裡集會和打場的一片平整空地,此時,大隊長王大誌、村支書趙永慶、兩個生產隊的隊長、還有會計、出納,正坐在兩張破舊長桌旁,桌子前是一把老秤。
所謂的老秤就是依舊沿用十六兩製的秤,這把老秤是起稱點為50公斤,最大稱重量為250公斤的大秤,秤杆就兩米多長,要用時,往往要一人拿秤杆,一人拿秤砣。
而大隊乾部身後,則是碼的整整齊齊的糧食麻袋和成山般的白菜、蘿卜、紅薯。
隊裡分糧,那肯定是算好了的,雲舒拉著大壯和海川也不往前湊,反正有爺在,基本口糧肯定跑不了。
?感謝【彼岸花】、【書友150815124837923】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