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伯府和明家搶奪明緗陪嫁之事,鬨得沸沸揚揚。
近日京城的街談巷議,大都與此事有關。
就在這吵嚷聲中,張圭終於決定由通州動身,回京。
祁鈺立刻命禮部準備好迎接的一應儀禮,又派人不斷飛馬通報張圭的行程,算著時間,率領文武群臣前往京郊十裡長亭迎接張圭。
京城的輿論風向頓時一變,人人都在稱頌祁鈺尊師重道,慨歎張圭與祁鈺師生情深、君臣相契,稱有皇帝和張首輔的通力協作,大齊定能走向中興盛世!
那唾沫亂飛、感慨不已的樣子,活像他們才是當事人,又已經見到了中興之兆似的。
黃宜安聽說了,感歎不已。
世人皆是如此,隻相信他們願意相信或是彆人想讓他們相信的,從不肯深究這背後的真相。明明張圭和祁鈺表麵的師生和睦、君臣相契之下是互相戒備、暗中爭權,可是世人就像是看不到似的。
正因為此,輿情才常常容易被利用。
阿梅見黃宜安皺眉沉思,遂笑勸道:“陛下此舉贏得萬民稱頌,又緩和了同張首輔的關係,可謂是一舉兩得。”
黃宜安點點頭,心想,何止是一舉兩得,分明是一舉數得,比如同時也消減了來自李太後的壓力,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張維這個暗樁,等等。
而對於張圭來說,他同樣也需要這麼一個台階,在一個君臣和諧的氛圍裡同祁鈺“商討”馮永亭一案,將他不在京城這段時間所失去的權力,儘快收攏手中,為接下來在軍中推行新政做準備。
若不是祁鈺率領文武群臣到郊外親迎張圭的提議對於雙方都有利,一向吵嚷不息的朝堂又怎麼會這麼快就統一了意見。
所以說,朝堂上從來就沒有什麼單純的師生情誼、君臣相契。
後宮,也同樣如此。
想到今生境遇的變化,黃宜安就忍不住感慨萬千。
今生她決定掙脫皇後的枷鎖,重新審視和祁鈺的關係,小心翼翼地去試探祁鈺的底線,在他容許的範圍內讓自己活得更自在一些。
結果卻驚異地發現,祁鈺對她的底線一再降低,關心嗬護她,不合規矩地賴在坤寧宮不走也就罷了,竟然連選妃之事也一再推據,如今更是連朝中之事都會同她議論!
這完全是黃宜安所始料未及的。
若不是近日祁鈺忙著迎接張圭回京一時,每日早出晚歸的,兩人相處的時間極少,黃宜安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像之前一樣克製而自如地和祁鈺相處了。
與祁鈺“和解”的同時,黃宜安也發現,前世護她至深的李太後,今生卻像是變了人似的。哪怕她使儘渾身解數,將前世所學的本領統統孝敬上,仔細妥帖地完全按照李太後的喜好來,也沒有獲得李太後與前世一樣的信賴和愛護。
並不是說李太後待她不好,隻是那“好”不是給她的,而是給合格的皇後的……
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黃宜安有時候就忍不住想,是不是前世她和祁鈺與李太後之間的相處,也便如眼下的輿情一般,隻看到了浮於表麵的冷漠或是關切,而忽略了這背後的真相因由呢?
可惜前世已經逝去,真相已經無法探究,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活在當下,過好這一輩子!
“阿梅,你去小廚房吩咐她們準備些醒酒湯,另外,暖胃易消化的羹湯也準備一些,溫在爐子上,以防陛下回來要用。”黃宜安吩咐阿梅。
祁鈺此番親去郊外十裡長亭迎接張圭,君臣少不得一番宴飲以訴離彆之意。那種場合,飯吃不了幾口,酒卻要一杯接著一杯地喝,最易傷害胃腸。
提前準備著,等祁鈺回來了也好給他醒酒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