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有人願意以那樣的狀態活著,想想那個畫麵都能感到恐怖。
這段話的意思,其實也就是在解釋大家對於極限跳水的一些誤區。
事實上,很多人都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那就是在超過一定高度的情況之下跳水,死亡幾乎不可避免,因為再他們看來,在超高度的情況之下,跳水就相當於撞擊水泥,那樣隻會死的不會太死。
所以在這項極限跳水運動的挑戰中,大家玩的高度一般都不會太高。
其實,之前也有人做過這邊方麵的實驗,還有一些記錄被留下來。
danakunze在1983年聖地亞哥的海洋世界創下了172ft的記錄,隨後olivierfavre在1987年跳了54m,soschaller在2015年跳了59米。觀察這些視頻你可以發現,他們都是以腳先入水的方式進行的,也沒有人入水後失去意識。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連意識都沒有失去,算什麼死亡標準,人類可以跳的更高!
除了死亡標準,還需要考慮極限跳水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那就是入水的姿勢。
關於入水姿勢的講究就更多了,那麼哪種姿勢入水衝擊力最小呢?也有人做過研究,入水時的衝擊力和物體在浸沒時的勻速運動中收到的阻力並不一樣。
根據高中所學的物理學知識就可以知道,水的密度越大,入水速度越大,接觸麵積越大,衝擊力也就越大。衝擊力越大,那麼瞬時加速度也就越大。所以在入水姿勢無法影響到水的密度和入水速度的時候,那麼首先要考慮接觸麵積最小的姿勢。
這樣一來就隻有兩種入水姿勢了:身體筆直頭先入水或腳先入水。
人的腳比手更能承受衝擊力,雖然手握在一起能形成更小的接觸麵積但頭會更早入水,綜合成功率和安全係數考量,在極限跳水的時候最好還是選用腳入水的方式。
除了這些以外,當初尾崎選擇這裡當終極信任的原因還有幾點。
一個是天使瀑布的超高位流水,導致出來的結果就是,在瀑布流水到達水潭的時候,形成了許許多多的泡沫。
平時如果有關注跳水運動的話,或許會注意到,跳水運動員訓練時水池底下經常加人工氣泡。這就是流場狀態,這樣的狀態能夠降低水的局部密度而減小衝擊。
天使瀑布剛好擁有這樣的先天條件,並且遠勝於跳水運動的泳池,當初尾崎選擇這裡肯定是考慮過的。
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這裡有風,越高的高度,風越大。而風能夠形成強大的空氣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李方下落的速度,就像高空跳傘一樣,並不是第一時間就開傘的,而是靠著風的阻力,在到一定的高度才會開傘。這方麵,李方有豐富的經驗,哪怕隻是有一點點影響,也能夠為他完成挑戰增加一定的成功率。
李方知道,係統絕對是做了評估的,知道自己如果要做這個終極任務,大概率是不會出事的,小概率的受傷還是有可能的。不過憑他現在的技巧,他能夠讓自己最小化的降低受傷的風險。
他現在所考慮的就是受傷估計是在所難免了,就看受傷的程度會怎樣了。
李方一時間陷入了思考中,古天明以為他是體力消耗太多,正在休息,也就沒有過來打擾他,而是通過手機看著下麵五人的攀登情況。
下麵五人也已經攀登到大概4分之三的位置了,應該用不了太久,就能成功登頂。如果再晚一些的話,太陽照射下會更熱,對他們的考驗也會更大。
40分鐘後,五人相繼的成功登頂,李方也上前幫忙。眾人休息閒聊間,李方更加的確定了心中的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