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達成初步意向。
董衛東喝了一小杯酒,潘大章給他盛了一小碗麻雀湯。
他在暗自觀察潘大章,發現他特彆的沉穩和冷靜,談起生意來一點都不比混跡商場多年的老油條差。
飯後,齊穀南幾人又商量了如何合資的問題。
“現在我們簡要的各自說說自已的想法,因為明天就是過年了。大家過年後選個時間、地點再來討論這件事。”
“我覺得稀土礦可以分做四個股,足洞鄉陳主任和桐梓村汪支書,隻能算做一股,利益怎麼分配,你們自己協商。我勘探公司做一股,小潘一股,黃老板一股。”
“所占比例,大家可以提自己的看法。”
黃樂安不客氣地說:“我和小潘各出資二十萬,所占比例,我覺得應該各占40%才合理。”
陳多金:“我們是土地資源入股,還要負責安置村民,以後收成方麵也要分配給村民,況且鄉裡和村級兩層都要照顧到,所以所占比,應該不低於25%。”
齊穀南:“勘探公司負責技術、技術工人等管理工作,還要對上級負責,協調各方關係,所占比,也要求達到30%。”
董衛東在旁邊聽了,笑道:“你們這樣各說一辭,自然無法協調,這樣吧,你們找一個第三者,擬一份具體的職責協議,占股比例提一個拆中方案才行。”
齊穀南:“老董說得對,我們保留自己的意見。看過年後,哪一天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到時多請幾個第三方的人員。”
黃樂安:“我建議爭取早點把事情落實好,早一天就早點見效益。乾脆後天,怎麼樣?”
“後天才年初一,急了點,要麼初二吧。”
“初二就初二,討論地點來我們村委怎麼樣?我特意騰一間辦公室出來。”汪偉建議說。
“去鄉辦公樓也行。”
齊穀南:“鄉辦公樓這邊路好走,就定在這邊吧,九點集中,散會可以再來這裡吃飯。”
大家表示沒意見。
黃樂安認為跟跟潘大章應該是一夥,有些事可以提前商量一下。
開車離開之前,主動問:“小潘,這幾天你都住在岡州市麼?”
“是呀,我住在岡南大道爺爺家。”
黃樂安今天早上去過董家彆墅。
“有空我去拜訪你。”
“好,歡迎!”
在路上,潘大章還征求董衛東的意見。
“投資開稀土礦風險大麼?”
“現在政策鼓勵私人創業,以後的話都會放寬,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大的風險。當然,合資公司能不能創造利潤,關鍵還在各方麵協調,以及各項管理到位。假如說稀土銷售關節暢通的話,賺錢應該是沒問題的。”
“你在學校讀書,又不在公司,真正要掌握公司運作情況的話,就隻有在公司安排一二個你信得過的親信,負責公司的管理運作。”
“每個月每個季度都要對公司的財務出入賬,進行盤查。隨時掌握公司的經營狀況,幾個股東之間要經常開會商量事情,你要考慮清楚,確定承受得了麼?”
“還有會不會影響你學習?不要因為這邊開公司,學習上又受到影響。還有你俞督縣又開了店,一個人精力有限,能夠幾方麵都兼顧麼?”
潘大章思索片刻,回答說:“那些都不是問題,俞督那幾門店,現在根本不用我費半點心思,都一樣可以正常運作。學習上,我精力充沛,就算是耽誤幾節課不去上,也不會影響我的成績。就算是寫作,我認為也不會有問題。我一般都是晚上寫作,晚上幾個小時足夠了。”
董衛東:“年輕人精力就是旺盛。”
其實經曆重生的潘大章也知道,稀土開發現在隻是起步階段,一切都尚在探索階段。
此時捷足先登撈取第一桶金,一點風險都沒有。
2000年之後才逐漸出台一些措施,把稀土采礦權從私人和地方手裡收歸國有。
之前都是一盤散沙,無序開采。
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誰在這片熱土上掘取了多少財富。
頗有美麗國西部淘金者那樣的瘋狂。
八十年代在岡南這塊熱土上,鎢礦和稀土的兩大創富傳奇,正在如火如荼地正式上演。
他從車後視鏡上,看見黃樂安的車一直跟在後麵,到了岡南大道董家彆墅。
溫小芹聽見庭院外車輛響聲,趕快過來開院門。
“後麵那個老板也讓他進來。”
把車停在前院。
招呼黃樂安跟他女秘書進客廳入座。
“黃老板,現在是回岡州定居了?還是戶口還在香港?”
“戶口還在那邊,我老家是農楠縣城的,有一棟老宅,父母還健在,還有幾個兄弟姐妹。我前妻是岡州市的,文清路有一棟樓,她老爸一人住在那裡。”
他望了望女秘書楊娜說:“老頭脾氣很怪,看見我就罵,所以我也不去見他。”
“你前妻?”
“唉,彆說她了。跟我去了香港打工,不久就跟有錢的老頭跑了。”
兩人開始討論股份占比的事情來。
“董總,你見多識廣,象我和小潘現在這個情況,應該占股多大比重才不會吃虧?”
黃樂安直接問董衛東。
董衛東:“你和小潘各出二十萬,資金方麵都是由你們負責,所以占股比例也應該最多。你們開的每人占證40%,我覺得多了。開廠不僅僅有資金就行的,牽扯的東西方方麵麵。”
“各方利益都應該兼顧,足洞鄉和桐梓村,還有勘探公司,四方麵都要考慮到。”
“我覺得你和小潘,各占30%就合理。他們兩方利潤占比40%……”
溫小芹和黃憐香也坐前來聽他們聊天。
“什麼30%和40%的。”黃憐香奇怪問道。
董衛東把大章想跟齊穀南公司,幾家合夥辦稀土礦一事告訴了她們。
“啊,大章你考慮清楚沒有,一下子投資這麼大,有風險了怎麼辦?”
黃憐香擔擾地說。
她也熟知現在的政策,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溫小芹卻沒有半點擔心。
他知道潘大章絕對不會甘於平庸,從他收廢舊開始起步,到開錄像廳,到開三間商店。
倒騰銀幣,販賣名貴木材和家具,每次都是眼光獨到。
而且每次都成功了。
半年時間賺取了五十多萬。
有大資本的話,他的眼光隻會描著更大的項目。
她相信他的能力。
“奶奶,你放心,沒有把握的事我不會輕易去做的。”潘大章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