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呂雉不是,所以最後她的兒子還是太子,她還是皇後。
甚至最後她還臨朝稱製,以太皇太後名義行天子之權,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例。
而在對待戚夫人時如此殘忍的呂雉,對待天下百姓卻十分的寬厚仁慈,幾乎是殫精竭慮在為天下百姓謀福祉。
弱沒有她的辛苦操勞,又哪有日後的文景之治?
她的功績,在司馬遷在《史記》、班固的《漢書》裡也都是承認的。
然而後世卻因為戚夫人人彘一事,便將她的功績給忽略了。
要知道以當時的情況下,呂後和戚夫人之間已經不是簡單的搶丈夫了,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她是原配正室,為劉邦吃了那麼多苦,她憑什麼要讓?
要是學易小川那一套聖母論,她和她的兒女怎麼辦?
戚夫人既然參與進來了,卻沒有足夠的手腕和呂後相鬥,落得那樣一個下場,不是自找的嗎?
更何況呂後一開始可沒想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了,她是留了戚夫人一命的。
是戚夫人沒有成王敗寇的自覺,非要唱什麼舂歌挑撥離間,呂後能容得下她嗎?
當然,呂雉這一生也沒什麼遺憾的。
雖然劉邦對待他這個妻子是不仗義了一點,但是她好歹站在了權力的頂峰,享受了其她女人一生都沒享受到的大權在握的感覺。
夫妻感情這東西,她早就不在意了。
可她回想自己這一生,先是為了呂家門庭,聽從父親之命嫁給劉邦。
後來她為了丈夫活,為了兒女活,可丈夫不愛她,兒女又與她離心。
再後來又為了大漢江山活,死後卻又隻留下一個悍婦的名聲,她為這天下百姓所付出的一切,竟沒得到一句公正的讚譽,甚至於她死後,呂家全族被滅。
如今和顧陌做交易,她也不過是希望自己能為自己活一世,率性而為去做自己想做得事。
親情、愛情、權利,她早就看淡了。
所以她不想嫁給劉邦,也不想再養育劉盈那樣糟心的兒子,也不想以一己之力拖著無能的呂家往前走。
當然,要是按照呂雉的心願來,顧陌難免就要改變曆史了。
但顧陌卻沒易小川那麼多顧忌。
從易小川和高要穿越而來,曆史本身就已經在被改變了。
她為什麼非要學易小川,去按著曆史走,看著悲劇發生而無動於衷呢?
這一晚,顧陌讓呂公做了個夢。
他夢見劉邦榮登九五,夢見呂家榮耀一時,但最後滿門被滅。
果然如女兒所說,劉邦即便能大富大貴,可呂氏不見得能跟著享福啊。
呂公將這個夢 當做是先祖給的警告,頓時打消了讓大女兒嫁給劉邦的心思。
再想到女兒麵相的變化,呂公心裡反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若是自己大女兒真有那樣的造化,為何不儘呂家所能,推自己的大女兒上去?
女子又如何?若是將來真的能問鼎天下,那也是呂家滿門的榮耀啊,這可比依靠劉邦靠譜多了啊。
呂公心頭頓時亮堂起來。
結果下一刻下人就告知他,易小川跟著劉邦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