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0297 曆史(1 / 2)

喵? 浮遊的蜉蝣 6000 字 10個月前

☆、曆史

“光紙”並不僅是平麵的紙張, 它可以作為紙張承載文字、圖畫,也能以三維的方式展現出實物、動態影像。

每一份光紙的存在時長有限,時長上限由每一份所包含的能量、承載內容以及入夜時間決定。

同等能量下, 承載文字可保存的時間最長,三維動態影像最短。

但即使能量極限充足,到入夜之時,光紙也會因單位時間能耗的劇增而快速進入衰竭期, 直至這份光紙消失。

食水中的光能過一夜後隻是能量減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依然有短期存儲食物的可能,但光紙從來沒有能存放一整夜的。

在這個情緒場裡, 日出與日落是非常重要的、人人都必須注意的時間節點。

日出之時, 所有使用光能的東西都會自動開啟——哪怕設計了“默認關閉”也沒用,光的照耀會衝開一切封鎖。

而日落之時, 所有使用光能的東西都會陷入運行遲緩、錯誤率飆升的狀況,部分東西還會直接消失。

其中,“所有使用光能的東西”裡, 包含了生物, 包含了人。

每天早上太陽一出來, 所有生物都會自然蘇醒。

什麼, 有些動物是夜行性的?

光災之後,沒那個品種了。

什麼,昨晚熬了一夜, 天亮前才剛剛合眼?

那也得醒過來起碼一小時才有可能再次入睡,且睡到很不安穩、必然會頻繁醒來。

每天太陽一落山, 所有生物都會感覺疲憊、困倦,必須入睡。

睡一小時以上後,可以勉強醒來, 但此時即使強行工作,也效率低下,很可能工作一晚上的成果第二天白天被全部推翻,然後一小時出新成果。

久而久之,此情緒場的原住民已經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所有的工作安排、生活計劃也都以這兩個時間為界線。

這裡日出與日落的具體時間點會在每一年內規律變化:夏季白天長、日出早,冬季白天短、日落早。於是夏季的工作任務更重,娛樂活動也更豐富,冬季則不管人們樂不樂意都得大量睡覺。

有研究表明,光災之後人體的激素已經明顯呈現出了季節性。夏季需要的睡眠時間顯著短於冬季,對戀愛的興趣也是夏季顯著強於冬季,春秋則屬於過渡期。

此情緒場內勉強還算存在春秋季,但非常短,兩個季節加起來不到一個月,而夏冬兩季則平分了剩下的十一個月。

對秉逍和嶽覓厚最大的噩耗是,他們往常在生活類情緒場中幾乎無往不利的廚藝在這個暫時看不出迫切致命危險、也可歸入生活類的情緒場裡好像完全派不上用場。

這裡的食水本質上都是光能——對,水,也是——原住民需要做的隻是將光能固化到特定的材料中,而這個“特定材料”主要就是指此星球上堪稱無窮無儘的沙子。

沙子與光能以某一種方式結合,便能得到食物類的膠狀物,滿足生物對營養的需求、不會饑餓。

沙子與光能以另一種方式結合,則能得到水類的膠狀物,補充生物所需的水分、讓生物不渴。

沙子與光能以其他方式結合還能得到布料、紙張、清潔膠、建材等東西。

可以說災後基地的建立全部都是圍繞著“沙子與光能的結合”進行的。

每多研究出一種結合方式,生物的生存條件便會更好幾分。

“結合方式”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方麵,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輔助材料的運用,包括添加入人血、植物葉子、獸毛等,也包括對結合溫度、壓力等的控製,還包括讓生物吞下沙子後到陽光下暴曬,即讓生物成為加工工具。

研究發現,生物類材料添加得越少,成品效果越好。生物似乎更容易消耗光能,而不太適合輔助利用光能製造產品。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光災之後的種植業、畜牧業嚴重退化,一度幾近消失,畢竟人類不再需要吃它們,也不再需要利用它們製造東西。

後來還是因為發現動植物中能一定比例地出現智慧生物,於是為了團結那些智慧生物,才找回了些養動植物的技術。

但養的規模一直不大,因為人類本身的存在規模便已經很小。

現在看來人類靠著沙子和光能似乎可以做到一切,這兩樣東西仿佛是人類取之不儘的寶藏,且加工機器完善後,這兩樣寶藏使用起來似乎非常簡單、方便,可是,在發現利用這寶藏的技巧之前,人類走了太多的彎路。

從發現利用技巧,到技巧穩定地被全世界使用,則伴隨著更多的彎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