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1 / 2)

明初第一太子妃 陳與橘 7940 字 10個月前

洪武時期,官方醫療機構分為皇家專用,和地方醫事。

皇家專用,其中最著名的太醫院是五品衙門,設令一人,丞一人,吏目一人,屬官禦醫四人,專供居住在皇宮的朱家男人服務,朱元璋、朱標、朱雄英,以及尚未成年的皇子們。

洪武二十二年,太醫令改為院使,丞改為院判,再後來院判增設為兩人,吏目十人,屬官禦醫十人,以及若乾後備醫士。

太醫院衙門位於宮外,皇宮占地麵積寬廣,宮內貴人有個頭疼腦熱,傳喚太醫來回需得一兩個時辰,貴人病痛哪能耽誤這許久。

於是在宮內令設一機構,名為禦藥局,主要職責是管理藥材。

禦藥局設尚藥、奉禦兩人,直長兩人,藥童十人,均由宮內的太監、宮女擔任,同時要求太醫院的禦醫,每日四人同院使、院判共入禦藥局輪值,專為皇帝及皇子們服務。

還有一典藥局,職責與禦藥房基本相同,但其屬於東宮六局之一,專為皇太子一家服務,目前也就是服務於朱標和朱雄英。

再有尚食局的司藥服務於後宮諸妃,安樂堂服務於皇宮內官,以及月子房專為後妃產育服務。

除了以上皇宮部分,還有王府良醫所,專門服務於分封出宮的諸王。

地方醫事的主要代表是惠民藥局,專為貧民提供醫藥服務,當然雖有優惠,但非免費。

其中太醫院禦醫的主要來源為醫戶、外訪保舉、捐納三種渠道。

史書記載,朱元璋將於洪武十三年創立黃冊製度,類似於現代戶口本,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按照職業,把百姓分為民、軍、匠三類,且必須子承父業,不可擅自變亂。

換而言之,父親當兵,兒子也得當兵,孫子也得當兵,世世代代都得當兵,父親打鐵,兒子也得打鐵,孫子也得打鐵,世世代代都得打鐵......

朱元璋可能覺得他當皇帝,他兒子肯定是皇帝,孫子也是皇帝,世世代代都是皇帝,可把他給能耐的。

其中醫戶分屬民戶,同樣要遵循子承父業的規定,無論其人醫術如何。

當然,想入太醫院是需要通過考試的,醫戶子弟有三次考試機會。

外訪保舉,即由當地官府推薦擅醫者,參加太醫院的考試。

還有捐納,擅醫者可通過捐納錢財,免試,直接獲得補任醫官的資格。

其中外訪保舉、捐納都是明朝後期之事,尤其捐納,那不就是買官賣官麼!

如果真的擅醫,自可堂堂正正考試,還用得著捐納?

還是皇帝支持的捐納,最支持的莫過於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成華、弘治、正德年間朝堂腐朽,災荒頻發,財政赤字,於是廣開捐納之道。

傳說中的最牛太醫劉文泰,治死的兩個皇帝就是朱見深和朱祐樘父子,年僅四十歲和三十五歲。

也算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太醫院的改革,常樂打

算先從教育入手,慢慢滲透。

至於其他方麵,還是先忍一忍,切莫挑戰朱元璋的權威。

太醫院的現有教育製度,是世襲醫戶子弟入太醫院,選取其中術業精通者任職教師,教授他人,就是好學生教導普通學生的模式。

而好學生善於書麵作答是一定的,至於是否善於臨床診療,有待商榷。

早春,乍暖還寒。

戴思恭作為太子的欽點禦醫,每隔三日從宮外趕來為皇太孫請平安脈。

五個月的朱雄英,會俯仰翻身,會搖頭晃腦,還會舉著拳頭,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戴思恭仔仔細細檢查過他的全身,回稟,“皇孫很好。()”

;▉()”

暖陽高掛天際,一縷一縷穿過香樟葉的間隙,映在石桌桌麵,形成斑斑駁駁的光影。

晚月在旁點燃爐火,燒水煮茶,顯然是太子妃欲有要事商談。

戴思恭略作思索,沒有任何頭緒,微微躬身,側耳傾聽。

他已是五十五歲的高齡,須發間已然摻雜著白,眉宇之間,隱有愁容。

常樂輕撫茶盞邊沿,先行問道,“戴先生有煩憂之事?”

倘若家有難題,誰也無法靜心辦差。

戴思恭稍怔,太子妃還是一如既往的眼明心亮。

常樂拎起茶壺,親自替他續杯,“我與先生也有將近二十年的交情,無需見外。”

當初,還是她派人將戴思恭“請”至京師。

她把圖書館裡能調閱的全部關於醫,關於藥的資料,儘予以他。

戴思恭脊背彎得更深,稍稍躊躇之後,歎息道,“臣之幼女戴杞,年屆二十,仍未婚配。”

明朝女子十四歲開始議親嫁人,二十歲,實屬老姑娘了。

戴杞,常樂稍作回憶,是個極為活潑伶俐的小姑娘,婚事怎會艱難?

戴思恭麵有愴然,又隱含驕傲,“她受老臣影響甚深,自幼便與醫藥為伍,是臣子女裡最擅醫者......”

常樂更為不解,“您有衣缽傳人,當為喜事。”

戴思恭搖搖頭,“奈何世道對女子多有約束,嫁為人婦者,沒有哪家長輩願意兒媳在外拋頭露麵。”

他因醫術得皇家重用,他家女兒聰慧可人,上門求娶者不在少數,可願意讓她繼續以醫者身份行走的,沒有。

“也怪臣對戴杞多有放縱,縱得她不知天高地厚,立誌獻身於醫道,哪怕孤獨終老。”

常樂手指輕點石桌,“戴先生也不同意戴杞行醫麼?”

戴思恭:“怎會不同意!”

“老臣一生癡迷醫術,能得戴杞為女,三生有幸,奈何......”

他長長歎息一生,“可是世俗難容她一女子為醫,哪怕醫術精湛,也少有人願意將已身性命交托。”

戴思恭越說越是傷心,可常樂越聽越是開心。

() 她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