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現在整理到哪兒了?”絮果麵對朋友的困境,也想不到什麼好的解決辦法,隻能儘可能多地找話題活躍氣氛,讓詹氏兄弟不要太沮喪,“我記得之前二寶還說,在刑部的檔案上看到了自己爹。”
雖然他們六個說好了長大後就不叫小名的,但詹氏兄弟就是這麼雙標,如果是絮果叫他們大寶二寶,他們依舊會全盤接受。
詹大人起起伏伏的官場經曆,往往伴隨著大大小小的奇妙案件,不僅能在吏部的檔案裡看到他,刑部的記錄上也有不少呢。隻不過詹大人很神奇的是,他雖然總會受到牽連,又罪不至死,其結果就是不斷地被貶官,一路向南,都快貶到崖州了。
在官運和嘴賤這點上,絮果覺得耿直的詹大人有些時候和蘇軾大大還挺像的。
兩派內鬥,甲這邊贏了的時候,詹大人強烈反對甲,說乙才是對的,甲方看不上他,就把他貶走了;後來乙方重新支棱起來,把包括詹大人在內的所有支持者重新召回京城,結果這個時候詹大人又跳出來說,他覺得甲當年也並不是全無道理,那乙肯定就讓他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了啊。
這樣反複跳反的二五仔,如果不是絮果足夠了解詹大人的為人,知道他就是這麼一個是非對錯、恩怨分明的性格,大概也很難和他相處。
明明說的都是很中肯的老實話,卻是兩頭不討好。
類似的事情,在詹大人的一生中還發生過很多次。楊黨對他的評價就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偏偏他兩邊的好處都沒有拿過,也沒參與過什麼黨政,所以他既不會受牽連進去,卻也沒辦法高升。隻能就這麼在官場上起起伏伏,蹉跎了大半輩子。
這些年回了京,詹大人也是血雨腥風的。隻不過他再沒有被貶出去過,全賴連亭給他介紹去了一個好衙門——都察院,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禦史台。
詹大人和禦史這個職業,那真是茶缸遇到了茶杯,完美搭配。整天彈劾這個,彈劾那個,快樂的就像瓜田裡上躥下跳的猹。偏偏他還是言之有物、不怕得罪任何人的那種上奏,今天可以罵楊黨裡的誰縱容小舅子欺占民田,明天也可以參閹黨裡的誰與寡嫂不清不楚。
反正就一個原則,誰的麵子也不給,他眼睛裡就容不下一粒沙。
而皇帝上位後,這些年為了開辟官場言路,正好提出了不以言獲罪的新規則,詹大人也就順風順水的走到了今天。
彈劾成功一個大案,他就升半級,如今已經快要成為都察院的老大了。
詹家兄弟成了名副其實的衙內,再不是當年外舍裡任楊樂欺淩都不太敢回擊的小角色。隻不過他們自己還是覺得自己更像民生,因為他們親爹就是這麼鐵麵無私、剛正不阿,是真的一點便宜都不會給家裡人占的,哪怕是他的親兒子。
說真的,比起小時候,長大後的詹二對這樣幫理不幫親的父親不是沒有過怨言的。
也因此,在刑部整理到父親的資料時,他才會如此開心。迫不及待和最好的朋友們分享了他爹當年不少崢嶸歲月時的糗事。
沒有誰是一下子成長起來的,詹大人年輕時也乾過很多傻事,最嚴重的一次他甚至進了詔獄,差一點就出不來了。也就是在那一次裡,廉大人為了撈他被貶去了晉地當官。
其實當時一起被貶的還有另外兩個朋友,他們一共四個人,年少輕狂時,在書院裡還有個“武陵四傑”的頭銜。他們是同一年拜入的書院讀書,又一同參加了和光三年的科舉,廉深高中探花,其他三人也都在二甲之內,風頭一時無兩。
那真的是一個風起雲湧、群星璀璨的時代,二百一十六名進士中,光因擅長詩文而出名的就有十數人。
如今這些人中,有些雖然已經遠離了官場,卻成為了文壇的一代大師。有些人甚至已經去世了,卻留下了足以傳誦千載的名篇。
其中與詹大人關係最好的三人,一個廉深已經官至刑部尚書;一個棄筆從戎,戍邊北疆,從小兵重新做起;還有一個下場最慘,全家發配了寧古塔。如果算上詹大人當年的一路南下和廉深被貶晉地,他們四個人可以說是天各一方,都沒落得什麼太好的下場。
這也是和光三年的進士們最真實的寫照,除了向楊黨低頭的廉深,所有人都不得善終。
當然,如今詹大人重新爬起來了。
但讓詹二覺得有意思又不敢繼續推敲的是,自從廉深坐穩了刑部尚書的位置後,這些年逐漸有不少和光舊案被推翻,雖不是人人都沉冤得雪,卻至少不用再受偏遠之地的苦寒,隻要能堅持到現在還活著的人,都七七八八、零零散散的回了老家。
說這裡麵沒有廉深的手筆,詹二都是不信的。因為這不是一件兩件,是件件都與廉深有關,且件件都被處理得悄無聲息。
如果不是詹二整理檔案時為了打發時間一一細看總結,他甚至未必能夠看出這些被隱藏的很好的蛛絲馬跡。
不過,詹二也有些懷疑到底是不是廉深做的,畢竟在清流派都已經沒有了的今天,廉深依舊在被不少過去的清流派詬病。哪怕是那些他救了的人,都未必念著他的好。如果真的是他做的,詹二想不明白這位刑部尚書到底圖什麼。
圖彆人罵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