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老友記(1 / 2)

蘭波家的女孩 米迦樂 9267 字 9個月前

她在6月15日剛過了15歲生日, 自覺已經“長大了”。加百列從倫敦給她寄了生日禮物:兩隻異常精美的木杆鋼筆,木料是某種紅木, 堅硬,雕花,上麵還有貝殼和銀鑲嵌的花紋。

這兩隻鋼筆的收藏意義大於實用價值,她試著用鋼筆寫字:筆尖做工極好, 書寫流暢。

之前她托加百列辦的事情, 他在兩封信裡說了一下事情的進度。有準確的地址當然很好找,保羅·魏爾倫確實病了, 但就是普通的流行感冒, 遠不到要死要活的地步;那個叫利奧波德的男孩卷了魏爾倫的錢跑路了, 魏爾倫靠著在倫敦為數不多的朋友接濟, 沒有餓死, 但確實有一段時間生活很困窘;病好後, 他又找了一份教法語的家教工作, 餓不死, 但也撐不著;

他問維塔麗, 接下來要怎麼辦?勸魏爾倫去死這項工作做的不怎麼好,那個懦夫就是不肯去死。維塔麗回信,說彆讓他回巴黎, 警告他要是回到巴黎,就會有警察等著他。怕死的人, 也會怕坐牢的。

這不算是一勞永逸的解決, 但隻要他不回法國, 彆來騷擾阿瑟,她就能假裝這人不存在。

阿瑟沒問過魏爾倫,似乎不再惦記他。他跟福蘭在一起玩的很開心,福蘭精通時下年輕人最時髦的遊戲,在“玩”上麵教了阿瑟很多。維塔麗倒不介意福蘭教他一些“不怎麼好”的玩法,阿瑟應該跟同齡人在一起玩,福蘭可是對自己很有規劃的年輕人,立誌要在10年內成為知名畫家,很惜命,不會胡搞瞎搞,所以壓根不用擔心他帶著阿瑟玩的太瘋狂。

關於“未來”,18歲9個月的阿瑟·蘭波其實還是不太清楚。

“我說不好,”他說:“在沙勒維爾的時候,我整天隻想著離開家、離開那個死氣沉沉的無聊的小城、離開母親——”

“為什麼想離開?”福樓拜問。

“那兒……那兒的空氣都令我難以忍受,即使聖誕節我也不太想回家,要不是維塔麗堅持要我回去的話。”他皺著眉。

“一個人的家鄉和家庭對他會有重大的影響,你可以恨它,但也可以同時愛著它。”

“您呢,先生?您喜歡魯昂嗎?喜歡——克羅斯瓦莊園嗎?”

“克羅斯瓦莊園是我的家,我不太喜歡我的家庭,但還算喜歡我成長的地方。這兒,”他用手杖敲了敲腳邊的草坪,“有一些快樂的回憶,為了這些回憶,我也樂意住在這兒。”

阿瑟點了點頭。卡羅琳太太就是一個傳統的和藹老太太,她把她所有的愛都給了她的孩子們,沒有給他們什麼壓力。從這一點來說,他很羨慕福樓拜。

“未來是什麼樣子,我還沒有想過。我能從沙勒維爾到巴黎上大學,已經是之前沒想過的好事了。是維塔麗,”他微笑著看向不遠處正乖乖坐在椅子上,當福蘭的模特的妹妹,“她堅持認為我需要有一張大學文憑。我家很窮,先生,我沒有大筆遺產可以繼承,我必須想辦法賺錢,好讓母親和妹妹們能過的好一點,有一張文憑應該能讓我更快達成目標。”

他說的很直率,並不認為貧窮是什麼值得羞恥的事情。

“弗裡德裡克的能力有限,隻能照顧他自己。維塔麗——她是個不一樣的女孩,按說她不該到您這兒來學習,她要隻是一個邊境小城的姑娘,到了20多歲在城裡找個家境差不多的年輕人結婚,那才是像她這樣的女孩該走的路。可她已經到了巴黎,就不會再回去,更彆說她已經決定要麼成為作家,要麼成為畫家。她不會回去了,我也不會。”

“你上次說的,想在報社找工作的事情,有頭緒了嗎?”

“有一些。我現在在給一些報紙寫稿,他們按照字數付我稿費。”阿瑟很高興,“大部分稿件沒什麼意思,我用筆名發表;那些‘有點意思’的稿件,我會用自己的名字發表。”

這倒也不錯。福樓拜覺得這種工作性質很適合這個漂亮的年輕人。他的性子不太可能忍受老老實實待在辦公室裡,這種——維塔麗說這叫“自由職業”——工作形式更適合他,缺點是收入不太穩定,但當他熟悉給報社供稿的工作方式之後,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至於維塔麗,她現在忙著玩,忙著繪畫,忙著當福蘭的模特,暫時放下了寫作。還在忙著尋找合適的出版商,想把阿瑟的詩集推銷出去。

*

阿瑟寫完了一本散文詩集,詩集的名字是《地獄一季A Season in Hell》。他把手稿帶來了,整理挑選出不太滿意的一些,將之扔進壁爐裡——7月份還要仆人點著壁爐也是沒誰了——留下的詩稿隻是隨便疊放整齊,便交給維塔麗。

她問詩稿有順序嗎,阿瑟覺得不需要有什麼順序,但還是在一些稿紙上寫下了頁碼。

“不必太講究順序,也不需要順序,你應該翻到任何一頁都能讀下去,並且——儘量看懂。”

“你該知道你的詩能‘讀懂’的人不是太多。”

“是啊,可能。但那不是我的錯,是那些人太笨!”

“我也不是很能看懂。我知道你寫的很好,但要讓我分析你為什麼會這麼寫,我沒法說明白。”

阿瑟便望著她笑,“為什麼要去分析?一首詩歌應該是從心底能打動你,或是讓你有所共鳴,有所思,你其實並不需要真的‘讀懂’。”

她想了一會兒,點頭,“詩歌跟不一樣,需要讓人明白你在講什麼。”

“不對,也可以是沒有清晰的故事的。”

維塔麗愣住了,遲疑的說:“可以嗎?”

“為什麼不行?不過是一種創作形式,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創作者服務的,我覺得我說出了我想說的,就行了,我不必考慮到讀者能不能看懂。”

“話是這樣說沒錯,但創作的其中一個目的不是為了讓彆人也能看懂你想表達什麼嗎?你想說的故事、你想表達的思想,你寫出來,就是想要有讀者的,不然你隻需要把那些東西放在腦子裡就行了,又何必寫出來?”

阿瑟仔細想了很久,“你說的沒錯。創作不僅僅是寫給自己看的,也應該寫給彆人看,我是想讓彆人都能看懂我在說什麼,但我不會為了讓彆人更容易看懂,而改變我的寫法。那種寫作方法我當然會,我還能寫的很好,但如果‘創作’不是為了能暢所欲言,寫我想寫的,那就完全沒意義了!”

“可是,沒有讀者,就意味著沒人買你的詩集或是。”

這可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可能我就會是那種生前賣不出詩集,但死後卻能小有名氣的作者。”這類作者可不少見。

他說的輕描淡寫,似乎早已想過這個問題。維塔麗難過極了,“你不會的,一個優秀的、高明的詩人不能因為他的作品太超前而被埋沒,‘才華’或者說‘天賦’永遠都是稀缺品,一個聰明的腦袋應該獲得他應有的價值——地位。”

“你彆哭呀。”他輕聲說:“我其實不是太在意自己,我是說,我知道將來會有人承認我的作品,所以現在會不會有人認可我的創作,我反而不會很在意。”

“我以為你、你應該是想要獲得彆人的認可的,現在就想。”

“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沒錯,但那很難。”他歎氣,抬手輕輕拉了拉她的發辮,“我隻是一個阿登鄉下男孩,我是一個天才,沒錯,我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識,但天才並不罕見。我想要出名,沒錯,但我更在乎‘我是誰’,我首先要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自我認定’,然後才能讓讀者去——去認可我、認可我的作品。創作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不論你寫的是戲劇或是詩歌、,都是如此。你說過‘一千個觀眾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明白你說這話的意思,每個人的‘體驗’都是不一樣的,是這個詞,是嗎?

“我才18歲,在大部分作家來說,18歲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做什麼,其實大部分人在18歲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要做什麼;而我,15歲我就知道我要做什麼人,我是天才,還想成為一個被人頌揚的少年天才。魏爾倫——”他笑了一下,“他說我是‘太陽之子’,雖然他說的大部分都是屁話,但這個詞我喜歡。我可能注定要成為向往太陽光芒的人,我不是伊卡洛斯,我不怕被陽光灼傷我的翅膀,我隻怕不能充分燃燒我的創作**,我害怕‘平凡’,害怕跟絕大部分人一樣,毫無目標的過完一生。”

*

阿瑟說的沒錯,對一個天才來說,害怕的是碌碌無為一生。

他是驕傲的,也有驕傲的資格,他也不是不知道要“妥協”,比如他已經開始給幾家報社供稿了,應該算是最早的“自由記者”?他的內心是激情澎湃的,但也知道要負擔起哥哥的責任,想要儘量多賺錢,好讓她能過的更舒服一點。

他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還是挺嚴重的,現在就已經考慮到她將來結婚的問題了,擔心她嫁妝太少可找不到什麼好的結婚對象,對給她攢嫁妝十分上心;他認為女孩還是要結婚的,除了軍人和詩人嚴禁考慮之外,隻要對方長得還行、小有家產、對她很好,就可以考慮了。

維塔麗對於他這個思想不予置評,也不搭理:說什麼呢?雖然法國現在的民法規定女性年滿15歲就可以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結婚,但誰特麼要在15歲就結婚啊?就像瑪蒂爾德,16歲結婚了,可不就是遇到個渣男?單身不好嗎?自己賺錢自己花它不香嗎?為什麼要結婚啊?!

*

她忙著尋找合適的出版商,從報紙上搜集廣告,將出版社的名字和出版類型一一抄錄下來,挑選了其中的幾家,給他們寄去了信件和幾首詩歌,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出版。畢竟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更好的自我宣傳方式,大部分人想要出版詩集或是,除了有熟人推薦或是已經發表過作品之外,隻能靠自薦了。

維塔麗沒有對這種撒網式的自薦抱有太大希望。

之所以之前阿瑟為什麼到處寄信給詩歌界的前輩,就是想先混進圈子裡,混個臉熟,不過自從跟帕爾納斯派這個小圈子漸漸疏遠後,這條路不太走得通了。他認識魏爾倫之後,隻在報紙上發表過兩首詩歌,沒有獲得什麼強烈的反響,本質還是因為他的詩歌不像帕爾納斯派詩人的詩歌那樣“易懂”,比如蘇利·普呂多姆,這位日後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獲得者,1869年出版了詩集《孤獨集》,其中有一首《破裂的花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