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成穿著一身四品官服,前來村中的祠堂祭拜。
村裡的很多老人,看著穿著官服的大老爺,他們露出羨慕又驕傲的神情。
“大成這孩子,我之前就認為他有出息。
聽說他要去東倭蝦夷府當知府,東倭蝦夷府是什麼地方?”
一名白胡子老者,他用煙鬥抽著旱煙,吐出煙氣後說道:“東倭蝦夷府就在咱們對麵,浮海不遠就是,當年倭寇就是從那裡登上我們這個地方。”
這句話一出,立刻引起這些老人們的追思。
他們年輕時,倭寇大舉入侵朝鮮,都見識過倭寇的殘暴。
“我要告訴大成這孩子,他太爺爺就死在倭寇手裡。
他治理的地方肯定有倭寇,遇到事情一定要從嚴從重,不能放過那些畜生。”
金大成祭拜完祖先,他在宗祠中翻找出一本族譜。
他立刻激動萬分,對著家族的人說道:“我已經找到族譜,我們的祖先是在大明永樂年間,從遼東逃難的漢人。”
村裡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他們都激動萬分。
“真的嗎?我們竟然是漢人。”
他們通過族譜確認後,立刻就準備前往祖廟,認祖歸宗。
漢人的身份,有著巨大的利益。
買一頭大黃牛,朝廷就給補貼三兩銀幣。
享受的優厚待遇,他們之前可是極為羨慕。
金大成看著村民的喜悅,他相信祖先會原諒他的做法。
村裡人如果不成為漢人,很大可能會和他一起前往東倭。
這是他在卸任知縣之前,唯一能為家族做的事情。
朝廷已經下達政令,要向東倭蝦夷島移民一百萬朝鮮族人。
金大成帶著族老和一小箱金幣,前往當地祖廟認祖歸宗。
他辦完這件事,立刻回到漢城縣衙,開始主持移民工作。
金大成看完下屬彙報的資料,他用一口流利的漢語,斥責道:“你們漢城是怎麼辦事?
布政使大人給漢城縣劃分的移民指標是八萬人。
現在報上來的人數,連八千人都沒有。
朝廷給了我們半年時間,但我在半個月後,我出發之前,必須要見到八萬人滿額。
誰辦事不力,我就撤了誰的職。
我現在還是漢城知縣,沒有正式交接職務,有足夠的權力處理你們。”
漢城縣的官員,臉上立刻流下大汗。
“金大人,不是我們不努力,很多老鄉都故土難離。”
金大成立刻斥責道:“無法勸導,那就強製帶走。
除了家中獨子,隻要家中有二子以上,必須要出一個人移民到蝦夷島。
我隻看結果,不看過程。
現在這個時期,懸巡撫大人也不會因為我們略施手段,對我們進行懲處。”
金大成立刻讓手下采用強製手段。
他身為蝦夷知府,必須要保證治下完美完成上麵的安排。
他都不能以身作則,又有什麼理由,舉報其他地方官不作為。
他相信各地的官員,也會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任務。
內閣放出消息,表現好的官員,可以官升一級,前往東倭總督府任職。
這對於升官較難的朝鮮族官員,是一個極好的機會,誰都不會放過。
金大成的政令一出,漢城縣各村都傳來哭聲。
孩子辭彆父母,準備前往陌生的地方定居。
這一分離,可能就是一輩子。
但也正是這些朝鮮族官員極力表現自己,讓移民以最快的速度到達蝦夷島。
這座島嶼今後成為朝鮮族主要的定居地。
………………………………
貴州永寧州沙子嶺。
知縣劉光明親自下鄉,宣傳朝廷的移民政策。
皇帝陛下簽署聖旨,內閣下令各省執行。
朝廷要用十幾年時間,向五大總督府移民四千萬人。
每個省份都被朝廷分配一定的移民額度。
人口大省,山東、河南、四川分配的名額較多,其他各省較少。
西南各省因為環境惡劣,距離又近,他們也分配很多名額。
巡撫已經下達命令,貴州不適合居住的地方,整體移民到南方各地。
劉光明知縣來到磨盤鄉,很多得到消息的村民代表,他們在村長的帶領下,都在鄉公所前方等待。
劉光明知縣到來後,這些村民代表提出他們的意見。
“知縣大人,朝廷已經給我們分配土地,我可舍不得那幾畝薄田。”
“知縣大人,我買牛從官府借貸的錢還沒有還上,又怎麼能一走了之。”
“知縣大人,我們苗人已經適應這裡的生活,不想遷到其他地方。
這次移民,應該沒有我們什麼事。”
劉光明知縣聽著村民們提出各種問題,他們都不想遷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朝廷早就想到這些問題,已經做好相應的安排。
劉光明知縣大聲說道:“鄉親們,本縣知道你們有很多顧慮。
這些情況朝廷都考慮到,你們聽一聽朝廷的政策。
可以自己決定,移民還是遷徙到縣城生活。”
劉光明知縣說完這句話,鄉親們都立刻安靜下來。
他立刻開始介紹,朝廷的移民政策。
“你們隻要移民到新的總督府,朝廷會給你們發放現在十倍的土地。
這次不需要貸款,土地免費發放,永久屬於你們,這些土地不允許自由交易。
農具和牛等物資,還有村裡建造的工廠。
你們想舍棄,官府會扣除借貸後,按照市價收購你們手中的物資。
咱們這裡的土地貧瘠,那裡可都是一年三熟的良田。
我們縣人煙稀少,環境惡劣。
外地人都不願意來,在這裡很難娶妻。
隻要你們移民,沒有成家的人,當地總督府會給你們分配媳婦。
新的移民,朝廷免稅五年。
……
你們選擇留在縣城,這些政策都享受不到。”
劉光明知縣,介紹了朝廷對於這次移民的全部政策。
村民們聽到後,很多人都很動心。
特彆是家中比較貧苦的光棍漢,他們最支持移民政策。
劉光明知縣聽著百姓的議論,他發現大多數百姓,都願意移民。
他知道這麼容易的原因,那與朝廷的信譽,息息相關。
朝廷多次組織移民,朝廷承諾的條件全部兌現。
正是有這個信譽,百姓才願意聽從朝廷的安排,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大華各府各縣,都有很多移民在官員的帶領下,他們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新的總督府。
五大總督府很快迎來,數量多達三百萬左右的漢人移民。
有這些移民的幫助,當地官員很快掌握各地的局勢。
殘留的遺老遺少,他們拚命反抗,也掀起不了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