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鄭王的信(1 / 2)

明末逐鹿天下 風嘯木 11587 字 2024-03-28

皇帝蘇河從大朝會返回乾清宮。

這次大朝會,皇帝蘇河少見的態度強硬,壓製了所有反對意見。

禦前會議上達成的各項政策,都通過這次朝議,正式頒布相關政策。

在地方官府增設軍方代表這件事。

在朝堂上如皇帝蘇河所料,引起了很多文官的不滿。

但他們的不滿,根本無法阻止政策的通過。

沒有朝廷重要大臣在背後推波助瀾,這些普通官員,很難引起太大的波瀾。

大朝會進展順利,皇帝蘇河也很開心。

每次大朝會結束,皇帝蘇河都會給各省巡撫下發旨意,督促他們執行大朝會的政策。

皇帝蘇河同時批閱各地巡撫和部分重要知府的奏疏。

大華帝國全國各地鋪設電報網,各地消息可以通過電報,快速送達京城。

京城的政令,也能以光速傳達到各地。

哪怕是最為偏遠的地區,信息傳遞也隻需要幾分鐘。

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各地巡撫彙報事務也變得更加勤奮。

之前彙報一件事,奏疏在路上往返的時間,就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現在的信息傳遞速度,早上發出的奏疏內容,晚上就可能獲得皇帝和內閣的批複。

正是由於這種情況的出現。

皇帝蘇河批閱奏疏的數量成倍增加。

這還是經過通政司和內閣篩選過的奏疏。

他們已經篩選到,大量無意義的奏疏。

例如西北總督宋康年,為了展示他的存在感。

自從尹犁通上電報後,宋康年每天都要發送電報,給皇帝蘇河請安。

他同時說一些西北的雞毛蒜皮小事。

皇帝蘇河看了兩三次這種奏書,他就立刻讓通政司攔截。

沒有重要事情彙報的巡撫,發來毫無用途的奏疏,通政司全部退回。

地方遇到的大量政務,內閣都有權力解決。

大部分的奏疏,基本都由內閣解決好。

這隻需要皇帝蘇河最終審核,蓋下玉璽的大印。

皇帝蘇河自認為他不是那麼勤勞的皇帝。

他每日最多拿出三四個小時,處理當天的政務。

他與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章努力程度差遠了。

朱元章是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的勞模皇帝。

皇帝蘇河大量的政務都交給內閣,繁瑣的軍務交給大都督府。

他已經這樣做,為了減少工作壓力,下放了部分權利。

皇帝蘇河隻做這點工作,他都感覺皇帝的工作非常耗精力。

他有些擔心下一代養尊處優,不喜歡處理政務,成為一個被大臣圈養的昏君。

大華帝國的製度,能讓明君總攬朝政,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讓昏君對國家不造成太大破壞,隻是毫無權利的虛君。

皇帝蘇河設立這種製度,是為了應對三四代之後的皇帝。

皇帝蘇河希望他的兒孫,最好是明君。

不要求他們是聖君,能力比肩漢武帝唐太宗。

兒孫作為一個守成之君,守住他打下的基業,皇帝蘇河就極為滿意。

這樣有三代皇帝奠基,就能把大華帝國的底子,打得更加穩固。

子孫後代即使敗家,大華帝國也有足夠的底蘊,不會一蹶不振。

皇子現在還小,皇帝蘇河還能用很長時間,觀察各個皇子的才能。

這個國家,必須要交給合適的皇子手中。

………………………………

皇帝蘇河揉了揉酸痛的手腕,他從發呆的狀態中恢複過來,繼續批閱這些奏疏。

他剛批閱完奏疏,讓通政司把奏疏送回。

同時做好備份,送到內閣和大都督府。

讓這兩個衙門,按照他的意見執行相關政策。

周方誌公公拿著幾份電報,在之前就走進乾清宮。

他看到皇帝蘇河在工作,沒敢上前打擾。

周方誌公公等到皇帝蘇河工作完,他這才走上前彙報道:

“陛下,遼東發來電報。

在濟州島練兵的魏王蘇虎、祁王蘇山等王爺。

他們發來電報,稟告陛下,他們已經準備好,乘船前往美洲建立國家。”

皇帝蘇河看著這幾份電報,蘇虎他們決定結伴而行。

這樣能增強船隊抗風險的能力。

龐大的船隊,已經從濟州島出發,前往北美洲。

他們將順著西風與洋流直接前往北美洲。

再從北美洲順著美洲西海岸,到達各自想要抵達的地方。

探索船隊現在隻探明北太平洋,這道洋流流經的方向。

從北方順著洋流前往北美洲,將會是一條最快的航線。

這條航線能為蒸汽船,節省很多燃料,前往美洲的速度也不慢。

皇帝蘇河看著電報的時間,這是三天前就寫好的電報,電報剛剛發過來。

現在還沒有海底電纜技術,島嶼與大陸之間,不能直接發送電報。

魏王蘇虎他們需要寫下信件,派專員前往釜山發送這幾份電報。

皇帝蘇河從中拿出幾份電報,把它們遞給周方誌。

“這是魏王等人的家書,你把這幾份家書送到王府中。”

周方誌公公領命,剛準備拿著電報退出乾清宮。

皇帝蘇河突然叫住周方誌公公。

“方誌,魏王蘇虎等人已經啟程,閔王張瑜亮、晉王李鳳鳴、鄭王王仲策準備前往非洲,他們也必將在近期啟程。

你要關注這幾位王爺的情況。

收到情況,不需要等待,立刻向朕彙報相關情況。”

周方誌躬身行禮道:“陛下,這件事情臣會關注。”

他又停留片刻,發現皇帝蘇河沒有繼續下達命令,周方誌退出乾清宮。

他要把這幾位王爺的家書,親自送到王府之中。

皇帝蘇河想到呂宋島的三位王爺。

他們各自都有著弱點,目標又不太一樣,促使著三人聯合起來。

皇帝蘇河想著呂宋總督冒襄彙報的情況。

這三位王爺,隻有張瑜亮有領兵的經曆。

他們讓心腹訓練士兵。

三位王爺麾下的兵,開始各自進行訓練,同時培養手下的忠心。

三王經過對比之後發現,士兵的個人勇武都差不多。

但隻要是集體作戰,閩王張瑜亮手中的兵,碾壓其他兩人手中的兵。

甚至能誇張的達到,三十比一的戰損比。

他們見識到巨大差距,決定資源交換。

張瑜亮負責練基層的兵,李鳳鳴負責培養軍官,王仲策負責培養官員。

他們三人資源交換,必定也會像蘇虎等人一樣集體行動。

這些王爺,其他的物資早已經準備好,他們就等待手中的兵力,有了足以抗衡危險的實力。

蘇虎等人已經練完兵,起程前往美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