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蘇河聽完玄武衛指揮使蘇長勝的彙報。
他神色如常道:“這些文官近期的動向,朕已經知道。
玄武衛繼續盯著這些文官,密切彙報他們的動向。”
蘇長勝領命告退。
他回到玄武衛,組織玄武衛的密探,緊盯著這些文官的動向。
皇帝蘇河看著玄武衛調查的情況。
大部分文官的密談,玄武衛的密探都能調查清楚。
除了幾個人極為謹慎的文官,他們在密室中談論,這種情況密探很難接近。
這些官員,也是玄武衛密探,重點關注的官員。
這些文官對於儲君的上心程度,比他這個皇帝還高。
朝堂上這些官員,很多都是利益熏心之輩。
看到有擁立儲君的功績,他們一擁而上。
皇帝蘇河,對於這種情況看得很開。
他在建國的路上,見識到太多的投機者。
這些人能用,卻不能重用。
他們嘴上說著家國大義,私底下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
朝臣之中,魏時鳴看得比較明白。
馮三秋更清楚軍方的定位,活得更加通透。
大都督府交給他手中,這是正確的選擇。
皇帝蘇河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考慮,他已經想好大華帝國儲君的選拔機製。
他準備趁這個機會,正式頒布大華帝國立儲的相關製度。
………………………………
八月的最後一場大朝會,在皇極殿院內即將開場。
炎炎烈日照耀下,皇帝蘇河從乾清宮趕往皇極殿。
文武百官乘坐馬車或是汽車,有序進入紫禁城,他們互相打招呼,準備上朝。
很多文官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有些人臉色不太好,仿佛踏上刑場的犯人。
坤寧宮,皇後王文君派遣心腹老太監,前往皇極殿角落偷聽,了解大朝會的動向。
其他事情,皇後王文君不會關注。
立儲這件事,關係她和兒子的切身利益,必須要第一時間了解相關情況。
哪些大臣支持她所生的皇子,這個也要了解清楚。
她要知道外朝,哪些官員屬於自己人。
德妃李慧欣看到皇後王文君的動向。
她也派遣心腹,前往皇極殿附近,了解大朝會的情況。
大華帝國還沒有確定儲君人選。
她的兒子並非嫡長子,但也有希望成為太子。
如果沒有機會,她肯定讓兒子蟄伏起來。
今後成為一個富貴王爺,安穩的過完一生。
如果真的有機會,她必須全力扶持兒子上位,不拚搏一場,真不會甘心。
仁妃那仁看著皇後王文君和德妃李慧欣的動作。
她摸著兒子蘇猛的腦袋,長歎一聲。
蘇蒙哪怕是再出彩,他因為自身血脈的原因,與儲君無緣。
仁妃隻希望,他兒子蘇蒙能安穩度過這一生。
淑妃曲清漪了解到後宮的動向。
她看著懷中熟睡的兒子,咬了咬銀牙,吩咐心腹前往皇極殿。
她協助皇帝蘇河處理政務,對於朝廷的事情,看得非常明白。
這次群臣逼宮,能讓皇帝蘇河讓步,立下儲君的人選。
她懷中這個還沒斷奶的小家夥,完全沒有希望。
但群臣沒有達到他們的目的,小家夥還有希望。
哪怕是立下儲君,也不是毫無希望。
開國君主或是英明神武皇帝的太子,下場都不算太好。
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
皇帝蘇河坐在龍椅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眾位愛卿平身。”
皇帝蘇河說完這句話,參加大朝會的官員紛紛站直身體,這也標誌著大朝會正式開始。
首相魏時鳴主持大朝會,依次對禦前會議討論的政策進行朝議。
大朝會在這時,它和以往的情況一樣。
禦前會議討論的政策,絕大多數通過朝議。
隻是關於海關進出口商品的關稅。
有朝臣提出建議,不應該在各個港口,重複征收關稅。
皇帝蘇河讓稅務局,通過電報網絡,完善關稅征收的流程和驗證工作。
大朝會既定的事項討論完。
皇帝蘇河詢問道:“各位愛卿,今日是否有事進行朝議。”
參加大朝會的官員,提出一件事,大朝會繼續進行,無事就會下朝。
一般情況下,遇到突發事件或是某位官員想要彈劾政敵,都會在這個時期進行。
皇帝蘇河的話聲剛落,皇極殿前的院落中,文武百官出現了幾息沉默。
周方誌公公準備站出來,宣布大朝會結束。
戶部員外郎孟文成一副視死如歸的表情。
他站出來躬身行禮,雙手捧著他的奏疏說道:“臣啟稟陛下,坊間流傳鄭王王仲策寫給陛下的信。
鄭王在信中明說,陛下應該立儲以安民心。
秦二世而亡,何也?秦二世胡亥無能,儲君不正,亡國之道。”
皇帝蘇河知道大量文官在暗中串聯,想要擁立儲君。
有的大臣是想立擁立之功,讓自己的家族得利。
有的大臣是想通過儲君影響大華帝國未來國策,讓自己的學派得利。
皇帝蘇河都沒想到,竟然會有人這麼莽撞。
直接以秦二世而亡作為突破口。
暗示不立儲君,大華帝國要二世而亡。
首相魏時鳴聽到孟文成的話,他忍不住站出來,怒斥道:“放肆,秦二世而亡,非胡亥之罪。
秦王實亡於商鞅的耕戰法,秦滅六國,嚴刑峻法有利於統一天下。
秦統一天下,嚴刑峻法連老秦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六國之人。
秦國的軍功貴族已經綁架國家,隻有始皇帝才能打破這個利益集團。
哪怕是漢武唐宗成為秦二世,也沒辦法救秦國。
六國和秦國,都是亡於內。
杜牧的《阿房宮賦所言,臣因為很精確。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首相魏時鳴語調激昂,念誦著《阿房宮賦的結尾。
內閣大臣李誌升,看到首相魏時鳴站出來阻攔,還想要轉移話題。
今天群臣想要討論立儲,首相魏時鳴卻把話題引到秦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