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人,這人隻是暈了過去。”
霍啟道看到這種情況,他鬆了一口氣,立刻讓人把吳棟林抬到醫院。
人群中有人議論紛紛。
“吳大人這個氣量不行啊!辯不過人就被氣暈了。”
“吳大人一直因為他是法家的奠基人,卻被說成是儒家的人,怎麼能不生氣。”
“我覺得霍大人說的沒錯,吳大人隻是一個小吏出身,前半生都在學習朱程理學。
他自己又不是思想家,不可能那麼快就另投它派。”
吳棟林的挑戰虎頭蛇尾,人群中很快散去。
有兩個一高一矮的十幾歲青年,他們在護衛的保護下,觀看著法家這場辯論。
“大哥,法家這個思想太極端了。
父……父親給我們選的老師,不知道會不會直接教授這種思想。”
蘇蜀看著他的親弟弟,一母同胞所生的四皇子蘇銘。
他這個天真的年紀,正是無憂無慮的時候。
“銘弟,你可以不認可法家的思想,但必須要了解法家的思想。
法家的理念,對於治國理政極為重要。
缺少法家,整個國家都會混亂。”
他在弟弟那麼大時,也思考朝廷有貪官、清官等官員。
為什麼父皇要容忍貪官,而不是把所有貪官全部處斬。
蘇蜀長大才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
他父皇經常教導他們,要學會中庸之道。
蘇蜀與弟弟走到心學的閣樓,他本以為儒家會內戰。
心學學派、大同學派、朱程理學這三家鬥得不可開交。
蘇蜀卻發現,以這三家暫時沒有打起來。
他們卻在默契的挑戰其他家,打壓其他家的氣勢。
等到墨家、道家幾派、佛家代表都閉門不出。
這三家才互相挑戰,叔叔作為觀眾一直在旁邊觀看。
儒家是一潭死水,但能傳承至今,確實有可取之處。
那些方外避世的學派,根本無法與儒家相比。
朱程理學最為腐朽,他們說是要改革,但死咬著禮製不放。
儒家大同學派務虛,蘇蜀自己的觀點,大同學派就是經過改革的朱程理學。
儒家心學學派務實,他們不看重家世、大義等虛無縹緲的東西,隻看重能力。
這也是心學學派能持續發展壯大的原因。
一名官員能做到知行合一,他取得的成就絕對不會低。
蘇蜀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
墨家閣樓之中,馬明遠望著先賢的典籍沉思不語。
他是一名屢試不第的老舉人,做官已經無望,經營著一家書店為生。
馬明遠平時喜歡收集一些孤本,新朝諸子百家思想重新興起。
他就被墨家思想所吸引,決定要繼承先賢的遺誌。
馬明遠聯係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加入墨家毫無好處,隻有一些對科舉無望的人,才會加入墨家。
“師傅,你沒事吧!
我們墨家的學說,可是支持親自報仇,當年墨家俠客活躍於先秦大地。
師傅你覺得心中氣不順,我就把那個儒家的小崽子打一遍。”
馬明遠長歎一聲,說道:“儒家那人說的對,我們照本宣科,不思進取。
帝國現在不需要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複蘇。
而是需要符合帝國需要的墨家思想。
儒家有著讀書人的支持、工家有著官吏和工廠主的支持,法家更不用說。
哪怕是農家,也有著農民作為基本盤。
現在遍地小學,農民出生的讀書人也很多,農家肯定能傳承下去。
我們之前一直沒有想明白,基本盤到底是什麼?
先賢墨翟的核心思想是謙愛非攻。
哪個人群需要我們墨家謙愛,哪個人群連發聲的渠道都沒有。
士農工商,隻有工人現在過的最苦,卻沒有人為他們出頭。
師傅我已經想好,我們墨家之後要團結工人的力量,代表工人的利益。”
馬明遠感覺他是在百家學宮悟道了。
他平時也接觸到很多工人,知道帝國工人的情況。
馬明遠結合墨家思想與工人利益,他立刻奮筆疾書,準備在百家爭鳴大會結束之前,搞定新的墨家思想。
………………………………
王寶玉掐著腰,站在閣樓前大喊。
“項文忠你給我出來,我要再次挑戰你。
我一定會把你們這個異端趕出百家學宮。”
項文忠一臉不耐煩的走出來。
“你這個手下敗將,竟然還敢前來找死。
你以為我們工家和道家、佛家那些小家一樣,灰溜溜的被趕出百家學宮。
儒家出手的太狠,也隻有墨家這一個小家,還在繼續堅持。”
項文忠看著王寶玉,他都感覺腦袋疼。
百家爭鳴大會進程已經過半,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麵徹底被取代。
項文忠認為皇帝搞百家爭鳴大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儒家獨大,再次掌控朝廷的大局。
他們工家的主要競爭對手,依然是儒家。
畢竟工家和儒家,思想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兼容。
王寶玉不找儒家的麻煩,反而經常來找他的麻煩。
項文忠這麼討厭王寶玉,那就是他們兩人,已經辨不出結果。
他們辯論了數十場,之前也想把對方徹底駁倒,最後才發現,兩派根本拿不出決定性證據,徹底駁斥對方的理論。
項文忠看到王寶玉再次上門,他拿著廣東發來的最新電報。
他念完數據後,表情冷漠的說道:“王寶玉,這是你爹王大鋼的表現。
九月的稅收數額出來了,你爹到任後,月度稅收立刻就下降百分之五。”
王寶玉毫不相讓,立刻噴回去。
“你這個數據不準,我們搞重工業,從來都是以年為單位,兩三年後再看,廣東經濟必然會站上一個台階。”
王寶玉說完,他也拿出北方幾省,幾年前的數據和現在的數據相反駁。
項文忠擺手道:“你這個證據不可信,哪怕是西北二省,隨著帝國的發展,經濟也在騰飛。”
他知道這次的辯論,也會無疾而終。
兩派的對錯,要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經過時間驗證才能得出。
但項文忠知道,第一屆百家爭鳴大會已經快結束。
他對這個大會的印象,那就是一點用都沒有。
這場大會無法再現百家爭鳴的盛況。
諸子百家也不會放棄傳播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