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張瑜亮劍道鐵甲艦之後,他極為認可大華皇帝蘇河的想法。
這種用一塊塊鋼板鉚接的龐然大物,代表著世界海軍最強實力。
在鐵甲艦麵前,所有風帆軍艦都成了不堪一擊的小舢板。
哪怕是這幾艘鐵甲艦數量少一些,但拖住歐洲各國海軍,完全沒有問題。
李平浪聽聞閩王張瑜亮已經到達這裡,他讓各個艦長留守軍艦。
他與參謀長顧忠煌二人前去拜見閩王張瑜亮。
李平浪與顧忠煌兩人接到閩王張瑜亮。
李平浪見過張瑜亮幾次,那時他還不是閩王,他就是一位精壯的大漢。
閩王張瑜亮成為國主之後,身體明顯發福。
要不是麵龐還沒有多大變化,李平浪都差點認不出來。
他立刻行軍禮道:“拜見閩王。”
顧忠煌跟著李平浪一起行禮。
他們作為大華帝國的軍人,不需要給藩屬國的國主行禮。
但閩王張瑜亮地位特殊,不得不行禮,他們行大禮也不合適,選擇軍禮最合適。
閩王張瑜亮立刻上前主動與二人握手。
“寡人可是等到你們,我與蘇河兄寫信交流,閩國這裡遇到麻煩,讓他拉兄弟一把。
真沒想到蘇河兄把帝國海軍赫赫有名的李提督派來。
閩國海軍實力有限,隻能幫帝國海軍打打下手。
但我們閩國一定成為一名合格的大管家,帝國海軍艦隊有什麼需求,閩國一定會拚儘全力滿足。”
顧忠煌參謀長聽到閩王張瑜亮與皇帝蘇河稱兄道弟,他連君臣尊卑都不顧。
顧忠煌對於閩王張瑜亮非常不滿,他把交流的機會讓給李平浪提督。
李平浪聽到閩王張瑜亮的話,他能理解。
閩王張瑜亮已經不把兩國關係看成君臣關係,而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這就是現在兩國正常的關係,臣子與封君對待皇帝,肯定是兩種不同的態度。
李平浪客氣的說道:“皇帝陛下看中我的才能,讓我率領艦隊支援閩王,我一定會全力以赴,配合美國的戰略。”
他把自己的態度表現出來,讓閩國君臣對帝國艦隊放心。
李平浪心中,這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測試鐵甲艦在實戰中的表現。
其他的任務,對他來說都是無關緊要。
他選擇配合閩國行動,讓各方都開心。
閩國作為地頭蛇,帝國海軍在這片區域作戰,他們還是非常有用。
閩王張瑜亮與李平浪商談甚歡,他們在三言兩語之間,達成各項共識。
“蘇尹士運河已經準備好通航儀式,寡人想要邀請李提督等人參觀通航儀式,貴方是否有時間。”
李平浪聽到閩王張瑜亮的邀請,他來到這裡的業務之一,就是判斷蘇尹士運河的戰略價值。
“閩王盛情邀請,我們必定要參加通航儀式,希望鐵甲巡洋艦也能參加通航儀式。
不知道蘇尹士運河,能否通行我們的軍艦。”
閩王張瑜亮聽到這個要求,他欣喜萬分。
蘇尹士運河兩岸,必然會有其他勢力的探子。
他們看到鐵甲巡洋艦,會直接被這樣的軍艦嚇住,不敢主動進攻,給他們整軍的機會。
“李提督願意參與通航儀式,我們閩國非常歡迎,寡人這就安排下去。”
………………………………
4343年公元1646年,八月十三日,蘇尹士運河通航儀式在紅海港舉行。
閩國首相胡啟文負責主持這個儀式。
李平浪是大華帝國的代表,他站在閩王張瑜亮的左手邊,一同觀察蘇尹士運河通航儀式。
他們在一艘華麗的遊船上,今日一共有三十多艘船,作為第一批體驗者。
閩國首相胡啟文來到話筒前,周圍布滿了昂貴的喇叭。
帶著電流雜音的聲音,從各個喇叭聲中傳了出來。
“我們先輩在華夏大地,開鑿世界矚目的京杭大運河,讓華夏大地南北順利通過水路連接。
我們作為後輩繼續努力,開鑿出蘇尹士運河,聯通紅海與地中海。
從亞洲前往歐洲,從此有了捷徑。”
“我宣布,蘇尹士運河正式通航。”
巨大的禮炮聲在四周響起,樂隊也奏響各種樂器。
閩王張瑜亮所在的華麗的遊船,最先從紅海駛入蘇尹士運河。
船隻在兩岸牽引繩的拉拽下,以緩慢的速度在蘇尹士運河中行駛。
閩王張瑜亮感慨道:“在逆風時,在運河中很難調整風帆角度,取得足夠的動力。
我們用蒸汽機負責帶動牽引繩,拉拽船隻行動。
今後每艘船都采用明輪或是螺旋槳,就不用這麼麻煩。”
遊船很快看到前方有一個巨大的船閘。
蘇尹士運河的堤壩本來就極高,從低矮的遊船看向運河兩旁,都會被堤壩遮擋目光。
船閘用鋼筋混凝土澆築,固定在堤壩上。
“正常情況下,蘇尹士運河通行不需要船閘。
但如果有大噸位船隻想要通過運河,那就可以通過船閘蓄水的方式,臨時提高運河的寬度與深度。”
這隻是船閘微不足道的作用,閩王張瑜亮沒說的一點,船閘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方便快捷毀掉蘇尹士運河。
未料勝,先料敗。
如果閩國戰略失敗,必須要以極快的速度堵住蘇尹士運河。
這樣閩國才能獲得喘息的機會,有希望把敵軍趕跑。
李平浪看到蘇尹士運河的船閘係統,他佩服設計這個係統的人。
他回頭看著祁連山號,在船閘係統沒啟動時,依舊能在蘇尹士運河順利通行。
如果等到帝國鐵甲戰列艦或是更大噸位的鐵甲艦,他們無法在平常時通過蘇尹士運河,船閘係統就有很大的作用。
他們再次見到有些渾濁的海水,這已經是地中海的海水。
船隻陸續從蘇尹士運河中出來,他們駛向開羅港。
這標誌著蘇尹士運河正式具有通航的能力。
閩王張瑜亮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蘇尹士運河正式通航。
他開心的說道:“蘇尹士運河通航,拉近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
世界將會因此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