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忽然意識到,趙九福這番的告老還鄉並不是以退為進,也是,在他的印象之中,趙太傅向來是不屑於做這種虛假行事的,就連當年被稱為鐵筆頭的蕭甯簫大人也曾說過一句,趙大人看似溫和,其實卻是朝中最為高風亮節的那一個。
若說這些年下來,皇帝對趙九福從未心生抱怨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親生的父子相處起來還有矛盾,更彆提他們這般敏感的身份了。
就像是現在,皇帝依舊知道朝中大半的人都聽從趙太傅的吩咐,他們或許是佩服趙九福的為人,或許是趙九福一手提拔上來的,或許早早的挑好了派係。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就像是趙九福自己說的,他在朝為官已經超過五十年,其中曆經了四任皇帝,更是前頭兩位皇帝的親信,光是這個身份,就足以讓他在朝堂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個小朝廷來。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皇帝親政之後,提拔上來的人對趙九福意見頗大,明裡暗裡挑撥關係可不是因為看不上趙九福,而是他在的話,他們就上不了。
趙九福會提出告老還鄉的事情,也是因為如此,他自問並未打算成為趙半朝,但事實就是如此,並不受他的控製,即使他有意拘束這些人,遲早也會造成更大的裂痕。
趙九福可不想站到皇帝的對麵去,除非他想要造反,直接殺了皇帝自立,或者殺了皇帝再冊立一個小皇帝,不然的話壓根沒有勝利的基礎。
他若是有這個想法的話,十幾年前就做了,哪裡會等到現在,既然如此,還不如早早的退下去,反倒是能為了子子孫孫留下一份香火情。
“太傅不必說了,朕是不會答應的。”皇帝堅持說道。
宮中深夜的時候,他也曾想過趙九福離開朝廷是不是更好一些,但此事真的發生的時候,他心中卻更添了幾分慌張,就像是自己一直以來的靠山要離開了似的。
聽起來很荒謬,但事實就是如此,當衝突不再的時候,皇帝能看到的就是趙九福這些年的照顧,這種儘心儘力,恐怕就是先帝還在也做不到這般用心。
他們說是君臣,其實卻有師徒的名分,父子的情誼,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知己之心,隻有太傅知道,他想要成為的是仁帝那般備受稱讚的君主,讓大周繁榮萬年。
皇帝不答應,趙九福卻已經下定了決心,從這一日開始他便告病在家不再上朝,如今趙家入朝為官的人不少,但在京城的卻隻有趙順灝一個,他現在是工部尚書,這一點通常也是朝中大臣們用來詬病趙九福的點。
趙九福是興國公,是太傅,是朝中的三公,是皇帝的老師,他若是真的告老的話,恐怕趙家在朝中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家中人多了,心思也浮動起來,倒是趙順灝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聽見下人議論紛紛就十分不悅,回頭就讓妻子將嚼舌根的人都打發出去,趙家榮不下心大的下人!
興國公告老還鄉的事情還是蔓延了開來,或許是有心人作祟,此事傳得沸沸揚揚,不少人都覺得這位趙大人是不是故弄玄虛,這般的地位誰舍得就這麼拋下了。
一直到趙九福連續上書了八次,竟是半年都並未上朝,朝中文武百官的臉色才變得奇怪起來,這位趙大人竟然是真的要走。
有人高興有人歡喜,有人憂愁有人擔心,趙九福卻隻是巍然不動,一直到皇帝親自來了一趟趙家,與趙九福徹夜長談之後,此事才有了結果。
趙九福第九次上書告老,皇帝終於允許,沒等彆人覺得趙九福失寵,連番的賞賜就目不暇接的送到了趙家之中。
這些年來大周富裕,國庫和皇帝的內庫都充盈的很,對於自己的老師皇帝顯然也大方的很,一箱箱的奇珍異寶就這麼送了出去,看得人都覺得眼紅。
這還是小頭,大頭卻是皇帝大手一揮,竟是在興國公的基礎上加封趙九福為興親王!
這可是大周開朝之後第一任外姓王爺,雖然在趙九福的執意不肯之下,這個親王不過是名頭不能傳遞給子孫,但也足以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原本還打算踩趙家一腳的人頓時偃旗息鼓,至少現在皇帝是沒打算對付趙家,他們一個個蹦躂出來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沒有人知道,在徹夜長談的這一夜,皇帝與趙九福說了多少大周的規劃,也沒有知道皇帝曾經失聲痛哭,喝醉酒之後抱著趙九福大喊:“太傅,你真的要丟下朕了嗎?”
這一切都情真意切,趙九福心中高興,卻也知道若是他真的留下來,這份情真意切也會遲早被磨損殆儘,與其如此,還不如他早早的離開,反倒是能留下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