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村中閒話35(2 / 2)

王雪本來都要走,一聽顧書郎開的口,愣是又回來了,低著頭卷著衣口,說:“我也是前幾天聽人說學門手藝,讓小田當學徒,就動了這個念頭,小田年前又生了病,他身子骨弱,地裡真的乾不來,家裡也沒水田,就算攢著銀子能買水田了,可家裡種不來,眼瞅著明年小田十歲了,沒田沒屋。”

“如今家裡十畝旱田,不怕你們笑話,開春上肥料,我公爹上了三四畝就不成了,我也想偷個巧,可他不乾了,難不成真要害地裡莊稼不上了?我不忍,就全都乾了,可乾了田裡的活,豆腐就做不了,一個人累死乾死,也沒啥指望。”

王雪覺得日子太難了,以前王二狗在時他難,現在王二狗死了,依舊的難,“我就想去鎮上賣豆腐成不成,在村裡天冷了,天天做豆腐,三個月就能賺三兩多的銀子。”

那就是三千文,每月一千文,一天賺三十三文左右。這應該是扣除黃豆成本,不然對不上。周周之前說,冬日裡豆腐賣的最好,隔壁村都有人來買,兩板的豆腐天天買空。

開了春,豆腐買賣就不成了,王阿叔每天隻做一板,賺的少些。

王雪是把家裡的底都交代了,“我想著賣豆腐好些,力氣活我來做,小田做輕省的,比下地好,離鎮上也近,看病抓藥也方便。”

今年過年,小田風寒發熱,把王雪嚇壞了。雪天路封死了,去鎮上不容易,沒大夫,是真熬著守著等小田退熱。

天下父母心。

黎周周聽了心軟,看相公。

顧兆給王阿叔算了筆帳,“去年我家旱田上了肥,十畝旱田一畝四石的收成,按著官價全賣出去是十六兩銀子,就算留一半糧食自己吃,也有八兩銀子。農閒十一月到過年後開春的三月,滿打滿算五個月,賣豆腐就按四兩銀子算,一年也有十二兩,除去你家看病抓藥開銷,扣個四兩,還剩八兩。”

“這我還是算的鬆,對不對王阿叔?”

王雪點頭,他家裡開銷沒那麼大,以前有王二狗吃食上費糧食,現在王二狗沒了,也吃不了八石的麵,再說還有黃米。

“你去鎮上,一月賺的按一兩...半算,有好有壞,咱們取平均,這樣算下來一年是十八兩銀子,院子要租,你做買賣不能小還要地段好,這樣院子是四五兩,平日開銷吃的、還有糧稅兩石,零零總總算下來,和在村裡差不多。”

“不過好處是在鎮上,小田輕鬆,看大夫方便。”

本來王雪聽差不多已經歇了心思,可顧書郎一說後話又有些心動,這樣猶豫糾結,下不定主意。

顧兆也不說套話,真心給建議:“阿叔,你真擔心小田身體乾不了莊稼活,不如送小田去東坪村趙夫子那兒讀書。”

“讀書?不成不成,我家供不起的。”王雪擺手,讀書可貴了。

顧兆耐著心解釋:“不是正經考科舉,而是識字會寫會算就成了,這樣他學個一兩年,可以去鎮上或是府縣問書肆、藥鋪、醫館缺不缺人。”

“你瞧,當年黎家三房同在西坪村也沒什麼關係門路,為什麼就在府縣能紮著根找了酒樓賬房做學徒?”

因為識字且打工人啊。

如今農家子要麼家裡不舍得花錢送孩子學字,要麼真送去了當然不甘心給人打工當學徒,都是奔著考科舉的。而書肆、藥鋪、醫館這些需要識字乾活的就比較稀缺很好找活,當然也有家族傳承,讓兒子、孫子乾活。

但說句實話,但凡做了買賣,家裡有些積蓄比較富貴,是不願讓孩子在經商,都是供孩子讀書正經科舉。

大曆康景帝現在規矩:商籍兩代可科舉。

意思爺爺爸爸不成,輪到孫子就能正常科舉啦。

“這樣王阿叔你可以繼續在村裡種田賣豆腐攢著本,等小田學成了去鎮上當學徒找活碰碰關係,他要是日後能有出路學成了,你也攢了本可以和兒子去鎮上或是府縣,若是他學不成,西坪村還有你不是?”

“反正如今小田也在地裡幫不上什麼忙。”

顧兆說完了喝了口茶,潤潤嗓子。他瞧王阿叔已經聽進去心動了,主要是小田這兒,豆腐手藝王阿叔自己一人能做,還不讓小田累著,那何苦把小田也搭進去學豆腐,浪費一個勞動力,乾點彆的多好。

“阿叔,你回去再想想,問問小田想法,要是成了,我可以引薦小田去趙夫子那兒。”

王雪是真聽進去,他怎麼沒想到這個主意?

當即感激的給顧書郎黎周周道了謝,回去走路上都在想,是啊,當年黎三沒法子科舉,黎家裡供不上,黎三也是自己一人出門去府縣說找活乾,那也是什麼關係門路也沒有。

如今不用種田下苦力,一年就有二十兩銀子。

他也不要太多,小田能掙個七兩八兩的就成了。王雪越想越是覺得成,還是顧書郎有主意聰明,回去也沒跟公爹婆母商量,而是和兒子小聲說。

小田太想幫阿爹做活,給阿爹減輕家裡負擔,可他還小沒辦法下地太久,累了病倒,還要花錢,如今聽阿爹說讀書認字能去鎮上找活乾,便點頭說他一定好好學。

之後王雪直接帶小田找到了顧書郎,一起去了東坪村趙夫子家交了錢。

因為小田隻要認字,千字文百家姓這類基礎啟蒙,又不科舉,趙夫子答應的痛快,也是一兩銀子一年,不用給彆的禮了。

趙家想明年春想送趙澤試一試考生員,也就是考秀才。

錢不嫌多,當然樂意。

不過看在顧兆麵子上,趙家用舊的毛筆、廢紙便免費讓小田用,起初練字而已,隻求字跡端正、寫對就成。

等西坪村聽到村口王阿叔送小田讀書時,又炸了一回。

王家院子關起門來,王阿叔公爹婆...母開始吵嚷起來,鄰居這會聽清,原來也不是什麼正經讀書,小田識個字,以後想去鎮上找活乾。

也是,小田那身子板,下地也不好使。

王家那倆老的還嫌一兩銀子學字也貴,說找活不用識字也成啊。鄰居心想:呸你的,鎮上搬貨卸貨的下苦力,人能要小田九歲的孩子?

再說了,王家掙錢的營生那樣不是王阿叔來的?也幸好,王二狗死了後,王阿叔立起來了,錢還是王阿叔管,這倒沒錯,要真給了那倆老貨,父子倆可沒啥活頭了。

村裡人看了幾回熱鬨,對王阿叔家裡的事也沒多大興趣,因為田裡麥子熟了,該收成了。

沉甸甸的麥穗啊!

今年村裡家家戶戶可都上了肥的。

走在田頭,瞧見地裡莊稼,一張嘴都能笑裂了。

好啊,今年可是個好收成。

不敢耽誤,唯恐老天爺有什麼變故,早了兩天趕緊收。整個六月中,西坪村百餘戶,凡是家裡能下田的,都在田裡紮著呢。

顧兆也沒讀書,跟著爹和周周割麥子,彆提一回生兩回熟,今年他乾的也不覺得太辛苦——像去年那樣背過去那種。

累還是累。

家裡的騾子套上了車轅,顧兆割半畝,下午就去裝麥子捆拉回院子。

後來收成黎二還過來問要不要幫忙,黎大給拒了。自從黎二和黎三一家掰了後,有幾次是想上黎大門重新交好,不過黎大沒給臉,以前怎麼處,現在還怎麼處。

幾次下來,黎二也知道不可能。

幾十年都疏遠了,黎二想好就好咋可能?

村裡人都看在眼底,也沒人來勸和。勸啥啊?黎大也沒對不住黎二的地方,黎光宗夜裡摸回來還給煮了一缸紅糖薑茶——劉花香自己說的。

黎大行的端,不落人口實,更彆提如今村裡家家戶戶都得了黎大家恩惠,於情於理都沒人偏幫黎二,說一些‘到底是親兄弟不宜結仇’這種屁話。

麥子收回來,村裡人是白天忙、夜裡忙,終於在月底收完、碾完、揚完去皮,七月初,家家戶戶今年麥子的收成就知道多少了。

村裡人如今見麵,第一句話就是:“你家多少石?”

含蓄點的:“你家今年上幾石的糧食?”

家家戶戶都是收成好,也沒啥不能說藏著掖著的,高興的呲著大牙花子用指頭比劃,也有直說的:“一畝田你猜怎麼著,四石兩鬥啊,四石兩鬥,我種了祖祖輩輩的田就沒見過這麼多。”

一畝地四百四十斤,那確實是好。

黎大家差不多,也有個四百四五的樣子,跟去年一樣上兩石四鬥的糧食——多上了二三十斤。

村裡其他人也是,連東坪村偷著懶的顧四今年田裡一畝也有三百多斤,收回來顧四嚇了一大跳,都不敢在村裡高聲張揚,怕被人眼紅鬨事。

七月中送完了糧稅。

登記的稅官到西坪村時,特意點的仔細,一一核對,心裡大驚,今年西坪村送的糧家家戶戶都是翻了翻的。

可見不是個例。

再等幾個月稻米下來了——

這可是大功勞,指不定府尊要往上動了。稅官心裡激動,他是第一個發現上報&#30340...;,這份功勞自然少不了他的。

再等等。

送完了糧,家家戶戶是沒停歇,不敢停——咧著嘴笑的高興,也不覺得勞累,歇啥啊,趕緊乾,把三四月做的水田肥料先給水田上完了,這下才是賣糧。

賣完糧換了銀錢,最近村裡小子、哥兒、丫頭手裡、兜裡都揣著一塊飴糖吃。田氏更是找了媒婆給大牛張羅媳婦,說:“先讓媒婆瞧著,好好給大牛踅摸個好的,等稻米收了,農閒時候我家還要蓋屋,到時候請村裡人來吃席,順的話,明年開春就結婚。”

可算是安排的頭頭是道。

兩樁大喜事,蓋屋、娶媳。

黎大家隔壁的王家也要蓋屋,也是等十一月農閒。顧兆抽了個空去了一趟十裡村朱秀才家,撲了個空,今年朱秀才農假沒回來,因為明年春闈朱秀才試一試考舉人。

府縣官學放假,也可以不用,留在官學讀書。朱秀才沒回來,他家裡的田地都是父母妻子乾的,不過才半年時間,朱秀才雙親蒼老許多,腰也壓彎了,明明才二十出頭的妻子,看著像是三十多歲。

顧兆放了禮,心裡由衷希望朱秀才明年能中。

十月,稻米熟了,水田能收成了。

西坪村家家戶戶又忙碌起來,去年沒上肥的今年可是全都上了,心急的等不住,先收了一畝田,上了稱一瞧。

“五、五、石?!”

“爹,咱家的稱是不是壞了?咋就五石糧食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