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的心臟
“嗯!”
王凱靦腆的點點頭,羞澀一笑。
“臥槽,你瘋了?你想搞死我就直說,這玩意兒誰他嗎敢開!!”
一把揪住王凱的脖子使勁搖晃著,林懇狀若瘋癲,差點沒把人掐死。
不是他誇張,而是確實太嚇人了,光是坐在這裡他都渾身汗毛倒數,恨不得把王大少爺生吞了。
核反應從初次發現以來就一直是把雙刃劍,一代代技術的革新也無法抹消它的危險性,直到反物質技術廣泛應用後傳統的核聚變和核裂變技術才逐漸淘汰,時至今日除了少部分落後地區和科研用途之外,已經很少能見到傳統的核能源工廠出現了。
與之相應的,核引擎和核電池也是如此。
最初的幾代機甲,老舊的內燃機和外燃機技術都無法滿足機甲運行的需求,電池技術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研究人員便將目光瞄向了核技術。
微型核引擎首先誕生,據說最初的機甲定型在25—35米之間就是為了容納它的存在。但核引擎的本質仍是將核反應產生的熱能轉化為機械能、電能等其他能量,應付古老的艦船車輛足夠,但麵對對機動力和靈活性要求極高的機甲卻無法滿足。
大量的離合器、軸承、齒輪等傳動部件拚合組裝,以當時的技術再精密也會在傳動過程中浪費大量的能量,而且核引擎不是內燃機或者外燃機,說熄火就能熄火的,所以機甲用微型核引擎剛出現就開始步入淘汰,人們將目光重新轉回最通用的電能,核電池技術就此應運而生。
核電池很好的解決了能量損耗問題,直接將電能導入各部位的電動機,反應快啟動製動迅速,機體的靈活性大大提升。而且電能還可以供給電子係統和武器係統,不需要加裝額外的蓄電轉化模組,可謂一舉多得。
可是核電池再好也跟核引擎有一個相同的無法回避的問題——核輻射。
即使現在的抗輻射服也無法完全保證人員安
全,那時的技術和材料還不如現在,機師包的再嚴實也無法保證不被核動力源的輻射侵害,隻要坐在座艙裡就等於將自己置身在輻射場中。
一般情況下還好,一旦遭遇激戰,動力艙被打穿核電池泄露,那座艙裡的機師根本不可能避免強輻射場的汙染。
不僅僅是機甲,所有的核動力機械都是如此,所以那時的機師和動力艙的維修人員都比較短壽,不但自身的癌變幾率高於常人,後台的出生率和健康率也低得令人發指。
最重要的是,那時還沒有匹諾曹,而且當時的人類社會也不像現在資源眾多科技發達。
根據當時的人口政策,隻有腦部發育完整、身體輕度畸形的兒童可以活下來,剩下的孩子出生便要強製執行人道毀滅,節省有限的資源、保證人類種族的整體健康。
因為這個緣故,當時的機師和核動力艙的維修人員待遇極高,有些私人艦船上甚至比船長的待遇還高,但即使這樣也很少有人願意從事。
人是有不怕死的,但沒幾個有勇氣接受自己不得好死的下場。
這種情況直到反物質技術成熟才逐漸改善,同樣是核技術,反物質技術可以保證反應物100%轉化,沒有或者隻有可以忽略不計的極少一點低放射性核廢料殘留,能效高可靠性更高。
人類的太空艦船首先開始換裝,動力艙的崗位這才重新逐漸熱門起來。但是反物質引擎無法微型化,更不可能做成電池,所以機師的窘境一直沒能改善。
直到完全不同於傳統電池的新一代能量儲存物質“能量塊”的出現,機師的尷尬境遇才得以改善。
能量塊外表類似固態酒精,是種凍狀體,性質穩定耐熱耐寒,隻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分解轉化為電能、熱能等其他能量,轉化率高廢料少,最重要的是沒有汙染。
雖然能量引擎的極限輸出功率和續航能力不如核燃料引擎和核電池引擎,但隻憑沒有汙染一點就
足以讓它徹底取代兩者,成為所有機甲和部分艦船、飛機及其他載具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