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一年的春節,比以往都寒冷了一些。不是天冷,而是部分人的那顆心拔涼拔涼的。
胤禩想破腦袋也沒想到,汗阿瑪所謂的厚禮居然是一套書。
既然以套論,當然不隻一本。
總共分為三冊。分彆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對應的漢譯本,以及對此書的解析版《從零開始學原理》。
皇子從老大到老十四,每個人都發了一套。
康熙也給宗親、朝臣家發了。不難發現能拿到書的,都是在京城有些牌麵的人家,多數人的孩子都去上書房念過書。
然而,真的很難去判定在皇上麵前有一席之地是否值得開心。
康熙給送書,不會允許你放在書架上吃灰。
拿到書的人不約而同想起一百二十遍魔咒。
回想在上書房念書的那些年,康熙的教育理念很嚴格。不隻對皇室子弟有要求,對皇子伴讀也同樣標準甚嚴。說是讀一百遍記不住弄不懂書籍內容,那就背誦一百二十遍。
離開了上書房,居然還要再讀書。
胤禩讀了幾頁就開始腦袋發脹。
他是真的不善數理。雖然《原理》的解析版寫得足夠詳儘明了,但讓人看了就想打哈欠。
更不提每一章後麵有自測題,來驗證究竟有沒有讀懂牛頓的公式理論。他做了一章,十道題就對了一道,多麼慘烈的分數。
大年初三,胤禩到胤禟家串門,憋不住提了一句。
“也不知道是誰讓汗阿瑪動了發書的念頭,今年春節都要在一心向學中度過了。”
“弟弟也想知道,能好好‘問候’對方一下!”
胤禟說得同仇敵愾,仿佛真的一無所知。
“這書的漢譯本署名圓明居士,解析版落款五三山人,全部是聞所未聞的外號,也許汗阿瑪不知從哪裡找的隱士高人。”
才怪!
胤禟心裡狂喊,他認為自己能推測出真相。
牛頓的《原理》就是四哥要他設法買來的。
所謂「五三山人」,這就是化名。一定是四哥為了避免眾兄弟報複,才署名五三而不敢提一個四字。
早知今天要苦讀,當初就不該那般實心眼地幫著四哥買書,送四哥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都比送書要強千百倍。
後悔卻遲了。
胤禟不傻,所以選擇對胤禩也無懈可擊地隱瞞了真相。
既然汗阿瑪沒有以四哥的名義印書,這事就不能從自己口中露餡,否則就是給四哥拉仇恨,更會讓汗阿瑪不滿。
何況,仔細算來自己也是造成大夥過年要苦讀的幫凶,稱得上始作俑者之一。爆料四哥,不等於把自己也賣了。
此刻,胤禟想得很明白,手心手背都是肉。
把某些猜測瞞著八哥,對他造成不了任何傷害。說到底就是讀一套書,書是誰翻譯的又是誰解析的,這會已經不重要了。
真的不重要嗎?
說心裡話,胤禟也想把始作俑者揍一頓,但考慮到那約等於要把他自己也給打了,故而作罷。
*
*
雍郡王府中,胤禛也看到了這套康熙分發的年禮。
表麵上,四阿哥與其他皇子一樣。
仿佛都是初學者,被皇上贈了書,也要在二月上旬遞交學習心得。
二月上旬,這個時間節點與南巡相關。
古詩雲,煙花三月下揚州。
二月中旬,十二阿哥、十四阿哥大婚。三月初,康熙南下,隨性名單最遲在二月上旬就要決定。
康熙明確表示,誰能把學習心得寫得讓他上滿意就能獲得伴君同行的殊榮,或是能考慮著給些好差事。
話雖如此,總有人得過且過,也有人隻想留在京城也對南巡沒興趣。留在京城能做的事不少,比如監國。
走或留,各有利弊。
胤禛以前希望留,但現在覺得走也不錯。
選擇權被交到了他手中,因為四阿哥要上交的學習心得是由他來完成的。
武拂衣一個字也不打算寫。
給的理由冠冕堂皇,既然執筆了解析版,怎麼能再寫對應的學習心得?自問自答,有作弊嫌疑。
鬼話,聽聽就好。
康熙難道不知道這套書是誰編的,就算是作弊也是聖意默許的。
提到編書,是有一點出乎了胤禛的意料。
武拂衣說了讓他翻譯的漢譯本堂堂正正地問世,叫他給譯者署名起個雅號。然後就真敢直接交給康熙,提議發書時一套三份。
胤禛起了圓明居士的自稱,但還是試圖阻攔老鬼對康熙如實稟告的想法。
再等一等,此時不適合明著說是武氏翻譯了《原理》,隻要汗阿瑪不細問就不說圓明居士是誰。
後來,康熙確實沒有細問,但武拂衣還是主動說了。
老鬼總有理由。
早說晚說都要說,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對於皇上表現的要「誠」,哪怕這一步走得有風險,但也要走。
雍郡王不侵占武側福晉的功勞,正是一種誠。
以武拂衣的話來說,胤禛的翻譯版本存在不少缺陷。理解一本書寫的內涵去翻譯,與活圇吞棗的譯本會有差異。
把缺陷版給皇上看了,是一種不怕暴露缺點的坦誠。
康熙瞧了就知道武側福晉的學識尚且不足,不會認為此人有多少威脅。
更重要的是武氏出身並不顯赫,沒有強有力的娘家做靠山。家裡最大的官,是父親武柱國做著從五品知州。
當然了,最後刊發出來的譯本是經過修訂的。
誰幫著改了?自然是武拂衣做的好事。
那是過了皇上的明路,四阿哥幫著他家的側福晉改了稿並無不妥。
康熙最終會不會將這套圓明居士的譯本放出來?那就看他有沒有魄力了。
事實證明皇上雖然不喜後宮乾政,但對於翻譯書籍之類的事給以了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