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現代三(1 / 2)

新一期的考古節目播出後,雍正帝相關內容霸榜各大平台。

其中,雍正帝與穿越人士高度糾纏話題也高居榜首。

野史論壇是全華國最大的古文化相關八卦論壇。

顧名思義,在這裡討論的都是沒有充足史料佐證的話題。道聽途說、推測編造等內容可謂應有儘有。

雍正帝禪位後的“離家出走”書信一問世,一石激起千層浪。

書信經過多方鑒定確定是出自是清世宗之手,因為它是在清高宗弘暉的陵墓中發掘的。

這次搶救性考古發掘從去年開始,而今年初春公布第一批修複文物堪稱迅速。

話說回來,網友「鏟屎官百福」在野史論壇內的帖子僅僅一夜就火爆全網。

此人從雍正帝書信結尾處的(^_^)說開了去,土生土長的清朝皇子會用這種表情符號麼?

這倒不必驚歎,因為漢字就是象形文字。這一笑臉圖像,很像是一個人眉眼彎彎微笑的模樣。

另外,雍正帝推動了開眼看世界。在19世紀西方雜誌中找到表情符號蹤跡,那麼大清提前一百年使用也絕無不妥。

令人懷疑四爺與穿越相關,並非他的離宮家書的措辭口語化,而是它透露出的思想之離經叛道。

“愛新覺羅家馬背上打天下,即便康熙帝頻繁接觸西學,但說大清意識到海洋權的重要性,從康熙三十九年前的史料真看不到這種傾向性。

開放海禁,不意味著重視出海。這樣的改變在後人看來仿佛順應曆史發展般必然,但設身處地回到1700年前後,勢必要一個強大推力才能想到去改革。

我們都知道改革意味著得罪舊的利益集團。四爺作為皇子為什麼冒天下大不韙,走上與自幼教育理念截然相反的一條路?

從種種史料來看,在康熙朝的奪嫡期,四爺一直都置身事外,甚至都不在京城。

誰讓他改變了?那時沒有網絡,即便皇族有能力培養打聽情報暗衛,可什麼樣的情報能讓皇子堅定決心放棄穩妥的榮華富貴,去選擇一條前無古人的艱難變革道路?

我的答案,愛新覺羅·胤禛背後藏著一個神秘人士,那人正是離家出走書信裡的口口口。

有理由懷疑就是臻貴妃·武氏。

眾所周知,雍正帝後院一共有過五個女人,而從武氏入府後再沒有納新人。

格格海氏因謀害皇嗣在潛邸被圈禁至死,而入宮的就是皇後、齊妃、懋嬪與臻貴妃。

如今能看到前三位的著書,以佛學見長的烏拉那拉氏,以翻譯學見長的李氏,與農學見長的宋氏。這三人還有另一個相似點,都誕下了皇嗣。

對比來看臻貴妃的情況就很特彆了,一生無子,且沒有留下任何筆墨。

雍正很注重後院女子的才學,武氏憑什麼被雍正寵愛?

俗話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武氏顯然不可能憑著一張臉得寵,她也不是母憑子貴,那麼其過人之處就在什麼都沒留下。

她不是沒有著書傳世,而是與四爺合二為一構成了我們認識到的雍正帝。

暴論:你們看到的雍正朱批,一半出自武氏之手。武氏異於常人的才華,昭示著她來自另一個時代。

要罵我異想天開的人先仔細去捋一捋時間線。

四爺的改變是在康熙三十九年之後,正是武氏入府之後研製出了牛痘疫苗。

其他考證,抱歉了,等下次心情好再寫。歡迎各位同好跟帖補充。

——「鏟屎官百福」記於2044年4月4日,23:34。”

廣大網友對這篇帖子褒貶不一,穿越說不是今天才有,而論戰持續少說幾十年。

今天還是有一大群人罵「鏟屎官百福」異想天開,但也有一部分支持穿越論的人,又開始新一輪地扒史料。

不過,人們大多能達成統一觀點。

雍正最後與臻貴妃一起出宮了,是基於一個困擾史學界幾百年的問題——雍正死亡之謎。

清世宗沒有入葬皇陵,準確地說他下過明旨不造帝王陵,把屍骨火化灑於山川就行。

造陵墓的巨額費用都撒出去做了不限男女的兒童教育。這種作法縱觀封建幾千年都是特立獨行。

皇後烏拉那拉氏在雍正十年去世,而齊妃與懋嬪都在雍正禪位後被隨兒女生活。

三人的入葬記錄有史料可查,但雍正與臻貴妃武氏的死亡時間未知。

雍正禪位後離開了京城,在清宮檔案中最後記載一筆是在乾清五年,也就是雍正五十九歲時,弘暉與父親見了一麵。「與太上皇會麵盛京,太上皇有出境之意」。

後麵就沒有了。

沒人知道太上皇究竟去了哪裡探險,但史書不曾記載他與武氏的屍體被入葬。

乾清帝弘暉在臨終前,命人設立衣冠塚埋葬了父親與武氏的部分遺物。

說是部分,大多錢財都是在太上皇禪位時就捐給教育事業了。

而因為雍正生前的旨意,不搞大興土木,而衣冠塚的具體位置未知。

雍正帝與武氏死在何處,這一謎團三百多年來無人解開。

也有人講天下事似輪回。

雍正出海尋到了明朝失蹤建文帝的屍骨,而像是故意與天下開了一個玩笑,要後人去偶遇他的屍骨了。

雍正帝離家出走書信引發的熱潮,對專業研究者來說是有了論文推翻重寫的巨大困擾,但對大眾來說也就是茶餘飯後的娛樂。

與世人不同,武拂衣眼前一亮,這封書信的問世讓她有了一個大膽推測。

記憶恢複了九成,而缺失的最後一環停格在成為某位古代少女一瞬。

如今看來八成與胤禛、武氏相關。

因為雍正離家出走書信的文風與她的風格不能更接近,而她能輕而易舉模仿雍正的筆跡。

如此一來,考慮答應京城第三研究所力邀她參加的中華古文化複興計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