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盤點十大名醫,長壽的秘訣(十九)(2 / 2)

害怕它忽然哪一天就不跳了。

普通的大夫們尚沉浸在震驚之中,懵懵懂懂,孫思邈、葛洪等既名醫,卻宛如醍醐灌頂。

一下子就想清楚了之前在一些病例中遇到的問題。

孫思邈細忖:這哈維和塞爾維特的“解剖”之術雖然聽上去有些可怖,但這一番理論卻的確是極其重要的。

他修道,並不是拘泥之人,此時已經在心中考慮是不是到時候也要建議一下陛下,讓人解剖一下死刑之人的屍體..

當然了,自己年事已高,就算了。

孫思邈看了看自己的學生,嗯,這孩子膽大,或許可以試一試。他的學生恍然未覺,眼睛盯著仙畫,眨都不帶眨的——

【哈維的血液循環論徹底推翻了蓋侖學說將近一千多年的統治!】

【他的這個發現,也讓生理學成為了一門科學,也成為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奠基理論之一。基於他的發現,如今的醫生們隻需要靜脈注射,就可以將藥物送入到全身循環。】

醫院內,診所中。

護士用針管將藥瓶中的藥液吸出,然後針頭紮進人體。也有安靜的待在輸液處掛著吊瓶的人,手背上的針頭被醫用膠帶貼住。

【正是有了塞爾維特、哈維這樣不懼自身生死,對權威提出質疑的人的存在,現代醫學才能在短短幾百年之內發展到現在這樣的水平!】

【所以,迷信權威的造神運動,要不得呀!】

李世民感歎:"這一點,不僅是醫,其他方麵也是一樣。諸卿共勉之。"群臣們自然應偌。

士林當中的激進分子,早就擁抱了新的“仙畫思想”,更是對自己的學生與子孫諄諄教誨:“聽明白了嗎?"

老實的乖乖點頭道:“聽明白了。”

而淘氣的則問:“那老師的話是不是權威?是不是可以不聽?”

夫子/家長:...

也有為人清正開明的,竟細想了一下後道:“學問上可以辯論,但生活中,你既還未及冠,那就要聽。比如,我說了你漱口後不能再食甜,那你隻能聽著。"

孩童悻悻的把自己口袋裡的糖掏出來,歎了口氣。

怎麼就被發現了呢?

/>

【現在有一派觀點認為,其實中醫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所反映出來的解剖知識是和西方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不相上下的,提出了肺腑經絡之間的關係。】

路小柒摘取了《黃帝內經》中的幾段內容,做成古風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視頻裡。

言語悠悠,配上古琴的BGM,禪意自生。

但是講的,卻是和解剖相關的東西——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這十二經就是十二條大血管,作者認為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氣多。我不相信沒有經過解剖,古人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雖為提點,但兼任了很多次仵作,也曾經接觸過解剖學的宋慈正坐在趕回家的馬車上。

馬車掀開了窗戶,可以看到天幕全景。

看到這裡的時候,宋慈吩咐馬車停下,一個人待在馬車上,正好更清靜,可以好好看仔細看。

他曾經解剖過一些屍體,但都隻是局部和表麵,並沒有像仙畫裡西方那些醫生那樣……瘋狂大膽。不過,他們提出來的這些理論倒是對以後的查案會有幫助。

聽到仙畫提到《黃帝內經》,宋慈點了點頭。

它裡麵都已經直接說“其死可解剖視之”了!那肯定是解剖了!但之後的醫學典籍中,的確沒有像《黃帝內經》裡那樣再細細描述臟腑關係的內容了。

說起來,現在的大夫們既然迷信權威,為什麼卻又不繼承《黃帝內經》裡實際下手解剖的精神了呢?

真是矛盾啊。

宋慈想起那些同僚同窗們之前對自己隱隱的嘲諷,想了想自己程朱理學傳人的身份,自嘲的笑了笑。

他自己又何嘗不是矛盾的人呢?

……

【但中醫為何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解剖學,同樣是因為對於權威的迷信。】

【一方麵呢,是醫者們過於推崇《傷寒雜病論》等古籍,以至於中醫形成了一個抽象的哲學的體係,就直接將唯物的解剖學排斥在外了。】

【之前說了,《傷寒雜病論》裡麵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關

於思辨的,還有很多內容是很形而上的。這可能和張仲景本身是文人,是儒生有關係,他將自己的哲學體係融入到了其中,於是我們就能看到這裡麵有著大量的關於“通行全身、周流不息的經脈”,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氣”之類的描寫。】

【就有那麼一點玄學,很抽象,隻能通過想象去推導臟腑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後期,範仲淹那句不為良相就為良醫的話說出來之後,很多儒生文人們紛紛去學醫,雖然也客觀的促進了醫生這個群體素質的提升,但也讓中醫學裡這種“抽象的形而上”的氛圍更濃了。】

【說實話,那會兒的醫學典籍,沒點哲學基礎是真的看不懂的。】卡通小人又出來了。

這次,它的眼睛直接成了兩盤不停的在轉動的蚊香,腦袋也晃來晃去。像極了在課堂上聽夫子講學然後發現聽不懂的自己。天幕前的一眾百姓尤其是有相同經曆的人頓時就產生了共鳴。

有跟著師父苦學的藥堂弟子流下了一泡熱淚:“這不就是我嗎?!師父講的東西真的是很難啊,真的是聽不懂啊!為什麼彆人就那麼聰明,而我卻如此愚笨?!"

學醫真的好難啊!!!

也有不屑於和讀書人尤其是酸腐文人們交往的人嗤笑道:“這群文人是這樣的,七拐八彎,就是不肯好好說話。"

直接擴大了打擊範圍。

也有年輕人和孩童甚至是一些畫家覺得仙畫裡的小人實在可愛,雖然線條粗陋,但是每一次傳達出來的情緒都很精準,而且詼諧有趣。

有人甚至打算嘗試一下在自己的畫裡麵融入一些類似的風格。而被點名的張仲景和後世的一些“儒醫”們眉頭緊鎖,心思甚重。張仲景卻不是因為後世女子對自己醫書的質疑。

相反,他自己通讀醫書,知道若是對之前的醫書全盤接受,沒有絲毫自己的觀點,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而他寫的醫書,代表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

若是年輕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惱羞成怒或者是氣憤,但現在他卻很淡然。

經曆了這麼些年的診病經曆,張仲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道”!

這是他的道。

學他者生,像他者亡。

他隻是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感到擔憂和惋惜。

不過,張仲

景對於仙畫中提到的那些現代醫學裡的理論卻頗為好奇,並且恨不得現在就驗證一番,看看能不能運用到自己的“醫道”裡麵去。

… …

【還是那句話,《黃帝內經》、 《傷寒雜病論》本來沒什麼問題,後者就是張仲景本人的一些經驗心得,他的確是這樣想的。但後世將其奉為圭臬,完全沒有想過在醫學一道上或許還有其他的研究路徑和研究方向,這就有些不對了。】

【這同樣是對於權威的迷信。】

【他們覺著,《黃帝內經》都寫了人體是這樣的,《傷寒雜病論》裡都說了人體是這樣的,那它就是這樣的!】

【另一方麵,儒家的聖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前期還好,後期的儒生們更是將聖人言奉為了金科玉律。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裡沒人敢打解剖的念頭,連提都不行。】

【清朝有一位醫生,叫做王清任,他就比較有質疑精神。覺得這些典籍上記錄的肺腑實在是不明不白,立誌要親自看看肺腑到底長什麼樣子。但王清任找不到解剖的機會,於是他就自己去亂葬崗上觀察屍體,又向劊子手們請教,就被人指責為“教人於背骼堆中、殺人場上學醫道矣”。】

青年王清任忍著不適,站在刑場上觀察著死刑犯的屍體——當然了,路小柒肯定不會放血腥圖片,絕對符合社會和諧標準。

劊子手見又是他,笑了聲:“你這醫生,不好好坐堂出診,儘來看著這醃場麵!”世人都愛看砍頭,但像他這樣湊近來看的,還是少數。

劊子手問:“看出什麼東西來了嗎?”

王清任點點頭,索性和劊子手聊了一會兒,問了些問題。劊子手指點他:“你若真是對這些感興趣,去城外十裡處的亂葬崗吧,那裡爛腸爛肚的屍體多得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