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喊聲越來越弱,最後歸於無聲。
【我們現在學過生理健康的都知道,十三四歲的女孩子,骨盆都沒長開,怎麼生啊?不難產才怪呢!】
【而且,十幾歲本身也還是孩子,身體各器官都還發育不完善,就更彆指望能產出什麼優秀的精子和胚胎了。生出來的嬰兒健康不到哪兒去,這也是古代嬰兒夭折率那麼高的原因之一。】
【所以,現在咱們才規定要男二十二,女二十才能結婚領證,提倡的就是優生優育。】
… …
人群中發出驚呼:“後世之人居然那麼晚結婚生子?!”這和現在的觀念完全是截然相反的。
"之前看農大的時候,咱們還在嘀咕,這些姑娘是不是已經嫁人了再出來上學,她們的夫家怎麼肯的?”繡樓上的閨秀們在議論, "原來竟是沒嫁人!"
“林醫生也說她是一個人呢,”有少女提出自己觀察到的, “或許她們還可以選擇不嫁人。”
然後垂下肩: “好羨慕啊!”
"不過,既然仙畫這麼說了,看來姐姐你不用擔心父親會這麼快把你嫁出去了。父親最聽仙畫上
的說
的,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人群中。
家裡的女人們也都在和自己的丈夫說道: “既然仙畫都說了太早成親不好,那咱們還是先彆急著相看,再留她幾年吧。"
有疼孩子的早就被仙畫公布的難產率和死亡率嚇到了,因此忙不迭的點頭: "好,聽你的………最起碼等十六歲之後再來相看。"
不疼孩子的在這樣的氛圍下也都生出了些猶豫。
就是家中是小子的,也紛紛打了退堂鼓: “這若是真的生出來的孩子不健康,那反倒不美。的確是可以往後拖拖再看。"
宋朝。
錢乙越想越覺得心驚,忍不住對友人道: “我細想了一下我曾經出診過的孩童,父母年紀過小,生出來的孩子大半都是養不活的。年紀太大也不行。反倒是十七八歲,二十來歲的父母,生出來的嬰孩,身體最為強壯,甚少病痛。"
友人道: “那看來這仙畫之言的確是有道理的。隻是二十歲未免有些太晚。”
… …
【還有一個就是古人們都覺得孕婦要多吃,吃各種大補之物,像養豬一樣把嬰兒吃得白白胖胖的,生下來才好帶。但實際上胎兒太大就很容易難產,而且太大的胎兒有概率是“巨大兒”,容易有血糖和其他方麵的問題。】
【吃得多,還養得太嬌。當然了,這僅限於有錢人家的孕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完就是躺著,從來不運動,氣血不流通。胎兒大,自己到時候生產的時候沒力氣,可不就難產嘛!】
一位穿著襠子的孕婦坐在花格窗前,一隻手撫著自己的肚子,一隻手撐著下巴。她正在看院內的小丫鬟們踢毽子,臉上帶著羨慕的表情。
她整個人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是肚子又很大,反差之下更覺得有些觸目驚心。而鏡頭往下慢慢的移動,可以看到在裙子下麵的尖尖繡花鞋。
“三寸金蓮”!
【至於穩婆水平高低不一,不知道消毒甚至不洗手什麼的,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r />
【喜歡孩子白白胖胖,是因為在古代那樣的環境下,胖胖的孩子可能更好養活,沒那麼容易夭折。】
【所以,唯有一聲歎息罷了。】
天幕前的百姓們紛紛跟著點頭。
可不是嗎?
若是他們也能像後世的那些人一樣,平均年齡有七十多八十多,那也會不慌不忙,不緊不亂。
即使現在知道了後世要二十多才能生孩子,但他們可以完全照搬嗎?
不可能的!
能推遲到十六歲之後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也有人泛起了嘀咕: "這吃得多也不好啊?"
"你是沒見過,這大戶人家的媳婦兒還真是不如鄉下乾粗活的農婦好生養!"有人是做過穩婆的, “鄉下的婦人可沒那麼嬌氣。”
【我們之前講維薩裡的《人體解剖學》對於醫學發展是多麼的重要。正是因為他在裡麵詳細的描述了女性的骨盆結構,才為現在的產科剖宮產奠定了基礎。】
黑白的素描盆骨清晰的展示了女性的盆骨結構。
三百六十度的展示。
【不管還是咱們華夏,還是西方,都有過剖宮產的記載。《史記·楚世家》中寫道: “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是說楚國的先祖陸終的六個孩子都是剖腹被生產出來的。我有理由懷疑,這六個孩子肯定有六個母親,因為在那樣的條件下,產婦經曆剖宮取子是不可能不死的!】
【1610年,德國的一位產婦在生產前忽然得了其他急病,於是她的產科醫生特勞特曼心一橫,為她實行了剖宮產。這也是人類曆史上一樁有完整記錄的剖宮產手術。但特勞特曼不知道要縫合子宮,覺得靠它自然收縮就可以止血。於是在25天之後,產婦因為感染而死去。】
【太痛苦了!】
路小柒沒有找到當時的圖像資料,於是放了現代醫學紀錄片中的剖言產影像。
當然,打碼了。
但是能看到醫生正在用透明的手術線猶如繡花一樣為產婦縫合傷口,一上一下。最後在肚子上形成一道縫合的傷痕。
【甚至,一直到19世紀前,在沒有麻醉,沒有抗生素,不知道縫合子宮,也不知道微生物是什麼,沒有消毒的情況下,剖宮產都被認為是
對產婦的謀殺。】
【後來有了這些技術的發展,才有了現在安全的剖宮產,才有了現在的無痛分娩技術,才有了人類的繼續繁衍和文明的存續。】
【感謝醫學!】
…
這次抄筆記的除了大夫們還有穩婆們。
"這不就是繡花嗎?"大夫們這是第一次看到手術後縫合傷口的場景,一時之間大驚失色。"還真是和縫衣服一樣啊?"
接觸過外科手術的張娘子反應過來: “人的傷口是會愈合的,肌膚也能夠再生長出來。給病患割去疥瘡之後,隻要短短半個月到一個月,他們的傷口就會成疤,然後長出新的肌膚。"
這手術傷口縫線或許就是這樣的道理!隻要將它們用外力拉到一起,就有可能會慰合!張娘子激動起來。
繡花她也會啊!
…
路小柒帶著深深疲憊的聲音響了起來:
“現在第二天上午的十點,朋友們,我從昨天早上來到醫院,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四個小時了!我覺得我倒地上都能睡著!"
【十點半的時候,手術室的燈終於滅了,醫生們終於出來了,母子平安!】攝製組不知道是誰鼓起了掌,最終所有人都開始鼓掌。
產婦睡著了的平和麵容和她剛出生的小寶寶放在一起,讓人覺得溫馨無比。受到這樣的氛圍的影響,天幕前也不由自主的響起了掌聲。
有人感慨: “真好啊。”
【在辦公室做過交接之後,林醫生終於可以下班了!她工作了整整了三十個小時,吃了三頓飯,睡了三個半小時,做了五台手術,救了五個病人。】
【而主任和科室裡其他還沒有下班的醫生,還要繼續趕赴自己的戰場,去救其他的病人。】編導正在問林醫生: “你高強度工作了那麼久,真的不覺得累嗎?”
路小柒對著鏡頭悄悄說: “我發現編導問得最多就是累不累,因為真的是第一次發現原來外科醫生工作強度那麼大!大家都有些震驚。"
/>
"但是後來又堅持下來了?"
"對。說句聽上去有些假的話,但我內心的確是這樣想的,”林醫生指了指身上的白大褂, “每次到醫院,換上這件衣服的時候,就好像多了使命感,覺得我是要治病救人的,是有責任的。"
“使命感、成就感……可能就是這些一直支撐我到現在吧。”
林醫生的眼睛都在閃閃發光: “我小時候看電視,看到了無國界醫生的紀錄片,他們的組織者認為世界上每一個人類,不管是什麼國籍,是富裕還是貧窮,都擁有接受醫療服務的權利。"
路小柒放了一段戰場上的無國界醫生的影像來作為背景。
在受到炮擊的滿目瘡痍的城市裡,在貧困到街景臟汙的落後城市裡,無國界醫生的營地依然屹立不倒。
"當時其實也不覺得高尚,小孩子嘛,隻覺得太酷了!堅定了我相當醫生的信念。"
【林醫生說現在她雖然沒有加入無國界醫生,但是申請參加了咱們國家組織的去非洲支援的維和醫療隊,目前已經通過了審核。她將在兩個月後去到非洲南蘇丹,那是一個深受戰亂、貧困和各種疫病影響的區域。而林醫生將在那裡工作兩年。】
醫者的使命感。
聽上去虛無縹緲,但若是沒有這個,成不了大醫。
“醫者仁心。”張仲景在東漢的天空下站立,透過天幕,他仿佛看到了後世無數醫者正在奔波,正在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努力。
唐朝,孫思邈向天幕鄭重的行了道教中的作揖禮,眼神中滿是欣慰。華佗、皇甫謐、葛洪、李時珍、宋慈、錢乙、葉天士…..都用自己的方式向遙遠時空中的同行致敬。
在航拍的鏡頭下,醫院的建築靜靜的佇立。紅底白色的十字標識在大樓的頂端如此顯眼。而每一個人都變得無比的渺小。
【我從來沒有以這樣的身份來過醫院,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安靜的觀察過這裡。】
【在這裡,上演著生與死的拉鋸與較量,上演著家庭之間的愛恨情仇,上演著各種無奈心酸,也上演著人性的高尚。】
【這就是醫院。】
【好了,這期視頻到此結束。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