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上可九天攬月 (七)(2 / 2)

改正朔,易服色。

向民眾表明本朝是受命於天……咳咳,這招目前已經不太好使了,漢武帝略有些遺憾。不過,沒關係,即使少了這個,同樣還是能將舊朝的影響全部抹去。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劉徹對未來自己做出的決定很滿意。

不愧是我!

他興奮的一拍身邊的案幾: “修!這新曆必須得修!落下閎,此事朕著你去辦。至於其他人,你看著辦。"

落下閎也大喜。

照仙畫說,之前自己隻是參與,但這次卻是主導了,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在製定太初曆的時候,修曆的這些人算出了一年的長度,並且引入了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還將每年的正月一日定為了新一年的開端,可以說比之前的曆法先進了不少。而這種設定也一直在後來修的曆法裡延續了下來。】

【而且,《太初曆》中還規定了閏月的設置規律。】

……

天幕下,有人就嘀咕: “我就搞不懂,為什麼一定要有閏月?”不閏不行嗎?

搞得那麼麻煩。

他的這番話招來了很多人的點頭附和。看來大家的確都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隔個幾年就來個閏月。

【說起來,今年就是閏四月。很多人可能都有所疑惑,為什麼咱們國家的農曆非要有閏月?像是陽曆就沒有閏月啊。】

【那是因為現在咱們使用的公曆,也就是陽曆是按照太陽運行周期來計算的,也叫太陽曆。】

【而咱們承襲自古代的農曆,是陰陽合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的天數、月份這些是按照月亮的運行周期來計算的。但是裡麵的二十四節氣卻是和太陽曆一樣,按照太陽的運行周期來算的。】

/>【所以說是陰陽合曆!】

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月末為晦。朔月到望月再到晦月,就是月亮盈虧的一個周期。

還在遠古時期,古人們就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且開始以月亮的運行周期來作為製定曆法的標準。而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就是白道麵。

大殿內,落下閎的筆下有著無數的圖形和數字,他正在根據白道麵以及黃道麵來計算月亮運行一個周期的所用時長。

【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06天,那麼12個朔望月就隻有354天或355天。但太陽的回歸年卻是365天,其中相差了十到十一天,三年累計下來,那就是將近三十天的時間。】

【所以,如果不多加一個閏月,那這套曆法持續不斷的實行下去的話,差額就會累積得越來越多,然後產生與實際的季節天時越來越不符的現象,比如明明才八月,但是為什麼就開始下雪了?】

【這就是閏月的必要性。】

【太初曆呢,就總結出了要在什麼時候加閏月的規律,這是一大進步。】

……

剛才還在抱怨的人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

這麼一想,如果沒有閏月,那也挺可怕的,天下就要亂套了。

而天文學家們卻都不由自主的把注意力放在了仙畫所說的太陽曆和陰曆的區彆上。落下閎一下子糾結之後的太初曆是用月亮周期還是太陽周期。

南北朝。

"用太陽的運行周期來計算……太陽曆……"祖衝之喃喃自語,眼神開始陷入到呆滯之中。

對啊!

還可以這樣來算!

他被啟迪了新思路,甚至在心中立刻就瘋狂開啟了心算模式。

祖咂無奈的搖搖頭,他爸一有什麼新想法就是這樣的,如癡如醉,無法自拔。唐朝。

一位身穿袈裟的僧人雙手合十,念了一句: “阿彌陀佛……太陽曆!或許可以一試。”元朝。

郭守敬若有所思,他想到剛才在仙畫中見到的日曆,似乎上麵對於日期也有幾種表達方式,一種是阿拉伯數字,下麵卻還有漢字。

或許,後世也是用的太陽曆?

他情急之下找不到筆墨,索性也開

始用手指蘸著茶杯中的水在桌上比劃著,顯然也是全情投入了。

清朝。

王貞儀的母親看著已經發呆的女兒,無奈的對親戚們解釋: “她就是這樣子,腦海裡要是有了什麼新的想法,那就不管不顧了。"

按之前,親戚們肯定覺得她是怪胎,但現在卻都表示理解的點點頭: “隨她,隨她,咱們不要吵她。"

m

【但是由於政治上的一些原因,太初曆也有一個很重大的缺陷,甚至還造成了曆史上的一個小謎團。】

太初曆實行三十年後,已經是漢昭帝時期。

時任太史令的張壽王在一次朝會上忽然提出來: “陛下,現在所用的太初曆,似乎與實際的天象並不相符。微臣懇請恢複祖傳的《黃帝調律曆》!"

此言一出,一片喧嘩。

太初令可是先帝在世時的功德,豈可妄改?

主持曆法的鮮於妄人立刻站了出來: “陛下,太史令此言為妄語。《太初令》製定之時,廣召天下算家與曆家,諸方驗證,方才實行。"

兩人爭吵起來。

鮮於妄人便道: “既然太史令堅持己見,臣懇請陛下讓大司農以及諸位大臣觀望朔望與二十四節氣,來驗證到底是《太初曆》準還是太史令所說的《黃帝調律曆》更準!"

漢昭帝準奏。

這一觀望就觀望了三年,最後大家都覺得還是《太初曆》更準。

禦史們開始彈劾張壽王: “本朝一直用《顓頊曆》,而非《黃帝調律曆》,你竟然說《黃帝調律曆》是祖傳,身為太史令連這個都能搞錯,非議祖製,背離天道,乃大不敬之罪!"

就這樣,張壽王被彈劾下獄。

宋朝。

剛才拿張壽王暗諷的士子“唉喲”一聲,沒想到仙畫也提起了張壽王,一時間竟然覺得頗為榮耀。

而崇古派們更坐不住了,索性起身走人,免得待會兒更受到嘲諷。漢朝。

漢武帝劉徹不屑的道: “此人就是個蠢貨,嘩眾取寵!”

他倒不是因為這位張壽王詆毀自己的太初曆,而是因為世人皆知,漢朝開國後承襲的是秦朝的顓

頊曆。他身為太史令,本應該很清楚才對。

屍位素餐,或者是背後有什麼緣由。

有人挑事?

黨派之爭?

心黑的劉徹心中一下子閃過了好幾個猜測。

不過,好在自己看準的太初曆還不錯,挺過了質疑,他露出滿意的笑容。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高興得太早了——

【那麼!太初曆到底準不準呢?】

【這還真的很難說。】

【當時,製定曆法是司馬遷牽頭,但是還有兩個不得不說的人物,那就是鄧平和落下閎。再加上其他從民間征召而來的天文學家和算數家,總共二十幾個人,卻搞出了十八套方案,可想而知當初這個團隊裡的混亂。】

【簡直是一出大戲。】

【估計就是大家都自己單乾,嘿,誰都不服誰。】十幾位在民間頗有盛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來到了長安。有從巴郡來的,有從長樂郡來的,有從酒泉郡來的。風塵仆仆,跋涉千裡,隻為了製定最新的,最精準的曆法。

他們出類拔萃,在各自的領域裡都十分優秀,倒是因此多了一些孤傲之氣,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

【這裡麵呢,落下閎和鄧平走在了一起。落下閎善於計算,因此負責裡麵算術的工作。】

【我們剛剛說,一個朔望日平均是29.5306天,在古代算法裡麵的表達就是29日499/940。鄧平覺得這種表述實在是太繁瑣了,於是就提議改為29又43/81。】

【看上去的確是簡潔了不少。但問題是,這個數值並不是根據天體計算而來!而是根據音律而來!】

【音律!】

悠揚的樂聲響起,穿著曲裾深衣的舞者翩翩起舞,像是在與天地溝通。舉手投足之間滿是玄妙與神秘。

這是祭祀之樂、祭祀之舞,被認為是和上天溝通的最好途徑。

一支漢代的竹管出現在了天幕上,它的長度為九寸,它也被稱為“黃鐘之管”。

【這種樂器長九寸,九九八十一,這也就是古書尤其是《易經》裡麵說的“黃鐘自乘”。鄧平就取了這個八十一來作為分母,認為“律”是和上天溝通的方式,那麼,用這個數值製定出來的曆法更有神性。】

一個常見的卡通小人冒了

出來,表情滿是困惑,頭上也冒出了一行問號。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