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點石成金的秘密(一)(1 / 2)

葛洪和孫思邈等在煉丹一道上頗有成績的人,之前就對仙畫隱隱提到的化學很感興趣。因此,對這一期也都十分期待。

天幕剛亮,就利索的搬了桌子在院子裡,還準備了筆墨。

孫思邈叫來了自己的弟子,葛洪也把自己和鮑姑這兩年教的幾位優秀學生給叫了過來。一是可以討論,二是可以幫忙記錄。就在這樣的期盼下,仙畫正式開始了。

【化學,如果你百度的話,它會這麼告訴你,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

【簡單點來說,化,變化的化。化學就是研究物質變化的學問。】

【要了解化學,先要了解物質。】

【包圍著我們的空氣是物質、隨手可見的水是物質、腳下踩著的砂石、泥土同樣也是物質。】有人將頭埋在水中,冒起一串氣泡。

有人在海邊的沙灘上行走,白色的沙灘如同拖尾一般沒入淺藍色的海中。也有人在攀登高山,黑色的火山石布滿了火山口。這些都是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物質。

【但是,在化學上,我們研究的是它的分子、原子層麵。】

【就像細胞組成生物一樣,分子組成物質、原子組成分子。但細胞可以被普通的光學顯微鏡看到,分子和原子卻不行。】

【如果將細胞比作太陽,那麼哪怕細胞中最大的蛋白質分子也隻有地球上的一粒沙那麼大。】科學家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活動。

還可以用天文望遠鏡觀看到光年之外的星辰。但是,分子和原子卻更難被觀測。

分子在動畫演示的時候就像是被緊密連接起來的小圓球,一直在不停的運動。將它放大、放大、再放大,原子如同細小的粒子緊緊的簇擁在一起。路小柒放了太陽和沙粒的對比,比例過於懸殊,整個天幕都幾乎放不下。【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時候,就發生在它的分子與原子層麵。】【同一類原子又被稱為元素。】

天幕下的老百姓們大多數都是迷茫的眨眨眼,有點懵,感覺這次仙畫說的東西不是很懂呢。

她到底在說啥。

隻有一些對這方麵還算是比較有天賦的,以及反應速度較快的年輕人們可以跟得上仙畫的節奏。人群中,一位看上去大概十一二歲的弟弟問他姐姐: “物質和生物有什麼區彆?”

他姐姐看上去十四五歲,依然梳著少女的發式,認真思考了一下後說: “生物是活著的,物質卻是沒有生命的。不過……人物,人物,或許,生物也屬於物質的範疇。"

她又向弟弟解釋了自己理解中的細胞、分子和原子的關係,總之是越來越微觀嘛。弟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所以,這化學可以說研究一切?”

"或許吧。"

兩人的對話被旁人聽在耳中,讚歎道: "小娘子聰慧異常,聽你這麼一解說,我們這才明白。"小姑娘落落大方的笑了笑。

仙畫出現後這麼多年,女孩子展現才華已經不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她絲毫不避諱。

至於其他人,要麼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要麼奮筆疾書,管它什麼分子原子呢?先記下來再說,後續可以慢慢想慢慢理解。

唐朝。

得到顯微鏡已經許久的孫思邈如今在各種微生物的觀察上已經頗有成績,據說將作監最新製造的顯微鏡很有可能可以觀察到細胞。

"沒想到,據說還有比細胞更小的東西。"他對旁邊的徒弟說。

徒弟好奇的問: "您不沮喪嗎?"

這分子、原子根本觀察不到,終其一生可能都看不到它的模樣。

孫思邈笑嗬嗬的,十分瀟灑: “世間道理無數,豈能全知?活到老學到老,不負此生就行了。”弟子大為佩服。

【聽上去似乎覺得很高深很難懂,但若拋去這些理論性的東西,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化學知識無處不在。】

【比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自己需要的食物葡萄糖和氧氣,比如一些金屬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生氧化反應,開始生鏽或者變色。】

【甚至於每天做飯都要用到的燃燒,也是一種化學反應。】消防員在給學生們講解滅火知識。

“燃燒,本質上就是一種放熱發光的化學反應,光和熱隻是它的物理現象。”

"它必須具有三個條件,第一,要有可燃物。”消防員指著眼前放了一點點油的大鐵鍋, "這鍋裡的油就是可燃物。"

“第二個,必須有助燃物,或者說著火源。”他用火柴將鍋中的油點

燃,火焰開始燃燒起來,"火柴就是助燃物。"

"還有一個助燃物是什麼?"

同學們整齊回答:“是氧氣。”

消防員露出笑容: “回答正確。”

“最後一個,就是著火點,或者說引火源。”

他用鍋蓋將鐵鍋蓋上: “所以,隻需要隔絕氧氣的進入,火焰自然就會越來越小,防火毯也可以。大家注意,當油類物質起火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水直接潑到上麵,會炸鍋,汽油和油漆類還會造成更大的火勢蔓延。"

"應該用泡沫、乾粉型滅火器或者是沙土之類的物品讓火源與空氣隔絕,這樣才能儘快滅火。"

當葛洪、沈括等人正在思考“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和“氧氣”的這個概念的時候,宋朝的民間卻有人驚聲喊了出來。

"原來是這樣!"

她的語氣有點悔不當初,看向身邊的相公: “早知道,你彆往上麵潑水。”她相公是個膀大腰圓的男人,手臂上有著一串被燙傷後留下的痕跡。汴梁城中近年來流行從仙畫中學來的炒菜,用鐵鍋熱油來炒,很受歡迎。他就是城中酒樓的一名廚師。

有一天,鐵鍋中起火了,他慌忙拿水去潑,結果熱油炸開,在他手上留下了這一串燙傷。他心寬的安慰自家娘子: “以後知道了就行了。”

而汴梁城的官府內,府尹忙對手下道: “城中除了水缸之外,以後還得多備一些沙土,可做救火之用。"

現在的城市裡全是大量的木建,萬一火勢蔓延開那可就不得了了。

【化學是現在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它的研究成果指導了飲食、冶煉、材料、製藥、女性用品

等等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但其實在古代,對化學的認識和利用也存在於方方麵麵。】【隻是,古人們可能並不知道這就是化學。】【名氣最大的,是陶瓷、冶煉和煉丹!】

指若蔥根的手拿起手中天青色的小瓷杯,輕輕的抿了一口,說不出的雅致。

工匠們在鐵鋪內赤膊打鐵,火星四濺,剛出爐的劍被伸入涼水中,發出滋滋的聲音,並且冒出白氣。

穿著道服的煉丹師們圍著碩大的

丹爐正在跳大神,嘴中念念有詞,看上去很神秘的樣子。

【陶瓷,華夏曆史上的瑰寶。】

【不僅是咱們喜歡,全世界的人都喜歡。】掛起了風帆的大船在碼頭上候著。

碼頭力士們排著隊將一箱箱被稻草捆起來的瓷器搬到船上,仔細放好。這船,將駛去澳門或者是東南亞,然後再從東南亞駛去歐洲。在海運繁華的年月裡,幾乎隔幾天就有這麼一艘。

每艘上的瓷器都價值幾萬兩白銀,但是當它們到達歐洲後,就變成了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兩。

【唐代的時候,陶瓷就通過西域出口到了波斯、中亞等地。到了明清時,因為海上新航道的發現,華夏陶瓷開始席卷整個歐洲。和絲綢、茶葉一起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

【那時候,出口歐洲的陶瓷,利潤可以達到100%甚至是更多。】

剛從東南亞爪哇等地回來的大明商船們正停靠在岸邊,連夜搬下從那邊帶回來的香料寶石等物。船東們笑嗬嗬的,仿佛看到無數的白銀黃金就堆在自己的眼前。

“那可不,陶瓷這東西,他們可喜歡了。”笑完之後,才驚覺不對, “完了,完了,仙畫怎麼都給說出來了?"

以後的競爭不是會更多?!

一時之間,又如喪考妣。

而天下各朝代的商人們,的確是開始瘋狂心動。瓷器這東西,知道它利厚,但不知道它原來如此利厚!李世民正好手中就有一個白瓷杯,對著光,十分漂亮。聽到唐代向西域和中亞那邊出口瓷器,他笑了起來: “這件事情,完全可以做得更大一點嘛。”

【在陶瓷的製作工程中,就應用了很多的化學知識。】【而且,它們往往和一個元素有關。】

【那就是,鐵。】

一張元素周期表出現在了天幕上。

鐵,Fe,被路小柒放大,然後提到了前端。【史學界公認的真正可以被稱之為瓷的是青瓷。】

【商周時期就有了原始的青瓷,但到了東漢,青瓷的製造工藝有了重大的突破,然後華夏絢麗的瓷器史就拉開了序幕。】

路小柒找了不同時期的幾張青瓷圖片。

東漢的青瓷看上去還有些偏黃,青綠色並不是那麼的明顯。到了南北朝時期,青瓷已經可以看出明顯

的綠意。

再到宋朝龍泉窯的青瓷,顏色已經可以說是“青如玉、明如鏡”,十分純正。

【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青色,就和它釉料中含有的鐵元素有關。】

【如果在窯燒的過程中,氧氣供應不足,這就會導致火焰燃燒的時候把瓷胎裡和釉裡麵的氧奪走,那麼,原本這兩者裡麵的三氧化二鐵,就會被還原為氧化亞鐵,而使瓷器的釉色呈現出青色。】

【反之,就會成為黃褐色。】

【所以,窯燒的供氧方式、溫度、時間等等都會影響到瓷器的呈色,也隻有熟悉的老師傅能夠把控其中的奧妙。】

龍泉窯。

柴火熊熊燃燒,忽暗忽明。

被放進去已經上好了釉的瓷胎開始逐漸顯現出顏色。幾個晝夜之後。

燒窯的師傅們焚香拜神,肅立兩旁。

“開窯——!”隨著洪亮悠長的聲音響起,窯爐的門終於被打開。

待到熱氣逐漸散去,可以看到裡麵陳列的瓷器呈現出漂亮溫潤的青色,如玉一般雅致。老師傅上前一隻一隻的把它們拿出來,麵帶喜色。

"這一窯還不錯!梅子青!"

正在觀摩開瓷的詩書生們欣喜的道: “果然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葛洪看著瓷器,腦子裡想到的卻是那張看上去很神秘但是似乎帶著某種規律的元素周期表。"此為何物?"他問鮑姑。

鮑姑也迷茫的搖搖頭,不肯定的道: “似乎是某種合集與排列。”兩人大眼瞪小眼,皆歎一聲。

而其他人,更多的還是為了天幕上呈現出來的瓷器而癡迷,尤其是秦漢時期的人。

"這瓷器看上去可真美啊。"

“那麼漂亮的顏色,梅子青……真的就像是枝頭剛結出來的梅子。”美的感受是相通的。

不僅是士卿們,連老百姓們都為之傾倒。

嬴政看了看自己身邊小幾上正擺放著的犀角杯,忽然覺得這杯子雖然古樸端方有餘,但似乎的確是沒有那青瓷來得優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