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甲骨文,和後來的繁體數字有些相似,區彆不是很大。】
【後來,很快就演化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形態,從一到十。並且,老祖先們還發明了算籌和算盤這樣的工具,逐漸成為了一個體係。】
【因為算籌的盛行,古人們也把專門研究數學的人稱為“籌人”。】【此“籌人”非彼“仇人”。】
繁體的從一到十的數字出現在了仙畫裡。
有人隨身帶著算籌,就放在布袋子裡然後掛在腰上,需要用了就拿出來,極為方便。後來,有了算盤。
在各種地方,都能看到人在飛快的撥著算盤珠子,然後在賬簿上寫下數字。【但是,在近代,阿拉伯數字一統天下,逐漸成為了世界通用的數字。】路小柒放了從一到十的阿拉伯數字。
順便又把小數點和分號還有其他的一些數學符號給放上去了,還標注上了相應的古代表達方式的對比。
西漢。
落下閎旁邊的幾位星官高興的點頭: "不錯,我們之前就是籌人。"
因為他們的算術研究在民間還頗有名氣,所以朝廷之前要修《太初曆》的時候就把他們都召到了長安,協助修曆。
如今曆法雖然已經修完了,但他們也都被留了下來,還都混了個一官半職,在太常任職。據說等大學正式開了之後,還需要去大學裡給學子們上算術課和天文課。
也算是人儘其用。
但大家都很高興,心中並無異議。
有編製了,可以吃上皇糧這種好事暫且不提,能當上“籌人”的都是對數學一途感興趣的,如今可以專門來研究數學,那可比以前一邊謀生一邊搞這個要好多了。
落下閎關注的是那些阿拉伯數字和數學符號。
他之前很快就學會了這種數字的用法,現在也逐漸帶著身邊
的人開始用起來了。
“這種數字在表述上麵的確是簡潔很多。”他讚揚道。
可以節省很多時間,而且他覺得很容易記,正打算上奏疏讓陛下推廣到全天下。其他星官們也都讚同: “看上去清晰明了,一眼望過去一目了然。”
一開始有點難適應,但隻要度過了這個階段,就會立刻覺察出這種數字表達方式的好。這會兒他們又立刻記下了那些數學符號,感覺之後在工作裡還能派上大用場。
"這個算盤好像也有些意思。"
都是內行,一下子就看出了算盤的好處,眼睛也越來越亮。
落下閎研究了一下,就是簡單的木頭做的,大手一揮: “這個簡單,到時候讓工匠先做幾把來試用。"
【當然了,這是後話。】
【還是先來看看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和數學家。】
一塊泥板和一張看上去破碎昏黃的莎草紙出現在天幕上。在他們的上麵,刻畫著一些符號。
【這些就是數字,這也是至今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數學記錄,出自公元前1900年的古巴比倫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這裡麵,還記錄了不少的數學問題。】
【比如這個。】
路小柒將那張莎草紙放大。
上麵的文字她當然看不懂,但好在有史學家們早就翻譯出來了。
"這講述的是分麵包的故事。如何將九片麵包均分給十個人?"
“古埃及人給出了答案。”
"將其中5片平均分為2塊,正好10塊,每人拿1塊。"
"再將剩下的4片各分成3塊,一共12小塊,每人再拿1塊,就還剩下2小塊。"“把這2小塊每塊再平均分成5塊,正好十塊,這樣每個人又可以再拿1塊。”
【朋友們,這就是個應用題啊!】
【不禁讓UP主想到了中學時候刷過的各個應用題型,我就隻想說一句,咱多做一片不行嗎?是少了做那一片的麵粉嗎?非得要這麼分來分去的乾嘛呢?!】
【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雖然牛,但是留下的史料不多,數學也還沒成體係。】
【真正有體係的數學,還是要看古希臘和咱們古華夏。】
【咱們有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書籍, 《周髀算經》。】
"對啊,不能多做一塊嗎?非要這樣分來分去乾嘛?"“十個人分九個包子,這事兒可做得不大氣!”
"這要換成我,一人給兩個,一共……"一位大娘數了半天,半晌才數出來, “十八個!這就不可以了?!"
淳樸的老百姓們深有同感的點點頭,對這個數學題非常迷惑不解。搞那麼麻煩乾嘛?
多做一點,或者是隨便分分不就行了。而且,這好像是他們第一次從言語中就能感受得到路小柒散發出來的深深的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