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還是因為朝廷積弱。”有士人歎息,“所以那些夷人才如此拿大。”
在華夏的土地上耀武揚威。
百姓們罵完後又嘟囔:“這非得學彆人的語言,怎麼就不是彆人來學咱們的語言?”
傳教士們一個個都說得可溜了。
秦朝。
嬴政淡淡道:“這就是國力比不上他人的後果。子孫後代想要去學他人之語言文字都要看人的臉色,求著他們!”
這群不爭氣的東西!簡直枉費了他費好大功夫統一文字、統一官話的心!
不過……嬴政的臉色轉為深沉:日後,是他們求著來學華夏語言還是華夏人去學英語,這還是說不定的事情呢!
……
【除此之外,在清末民國的時候,西方的教會也在國內開了很多教會學校,清末變製時,朝廷讓各省的官學也都跟進,試圖直接轉變為另一套學校係統。】
清末,省府書院內。
兩位夫子正在一邊收拾書籍一邊聊天,臉色平靜裡帶著一點惆悵。
“聽說了沒?咱們這書院要被改為大學堂了,說是要仿照新式學校。”
“聽說了,不止是咱們,府學和州學都要改為中學堂,然後各處的縣學和社學,都要改為小學堂。”說話的夫子停了一下,然後又道,“而且,不再隻授經學,要和新式學堂一樣分為不同的科目。”
另一位夫子也頓了一下,臉上浮現起似笑非笑的淒惶笑容:“怎會如此?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不要就不要了?”
“誰知道呢,不過肯定也不是完全不授,隻是隻作為一個科目來講。”
“哎,世風日下,世風日下咯!”
在老夫子不理解的眼神裡,畫麵一變。
人們紛紛剪去了辮子,變成了短發,就連女子也是如此,旗袍馬褂變成了洋裝西服,街上的馬車逐漸變成了人力車和小汽車。
老舊的東西在慢慢的消失。
這裡麵包括了不好的,但也包括了好的,與此同時,卻又有了新的“不好”正在壯大。
【華夏的整個教育體係,迅速的進入到“科學”時代。】
【但是!】
【這樣倉促的毫無準備的與過去割裂,帶來的不僅有煥然一新,還有極為沉重的痛苦。】
【不管UP主之前說了經學裡有很多的糟粕製衡了華夏的發展,但必須要承認的是,那些傳承幾千年幾百年的經學是塑造華夏人精神世界的根基和筋骨。當它這麼倉促的被迫退出曆史舞台,卻又一下子找不到新的東西來替代它的時候,就會演變成一片混亂。】
【人們茫然四顧,忽然發
現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
……
經學亡了!
無數儒生和士人痛哭出聲,隻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
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隻是因為科舉而接觸了各種文史典籍,若是說他學得有多好,那肯定是誇張。
但此時,卻忽然覺得心中空落落的。
即使是沒怎麼接受過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也都心中淒惶。
恰恰就如仙畫說的,茫然四顧,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要知道,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老翁老嫗,也都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
;?()_[(()”
,也都知道忠孝仁義。
這是浸潤在每一個華夏人骨子裡的東西。
如果要完全拋卻,不亞於剜去血肉,打碎脊梁。
有人惶惶問:“那以後就不教這些了?”
“教,”旁人回答他,“隻是不隻教這個了。就作為一個科目。”
又解釋了一下科目的意思。
那人放下心來:“教就好,我還以為完全不教了呢。”
明朝。
王陽明可沒有那麼樂觀。
他回頭看,透過窗戶看到自己書房裡那一架架的經書,悠然長歎:
“科舉廢,經學亡啊!”
他早就看出,後世的教育本質應該是更注重在“實用”之上。
但經學,恰恰就是不實用的。
它教的,是為人的道理,是人的品格。
而不是實用。
沒有了科舉,經學是很難再走下去的。
“但,人是需要有思想的。”王陽明皺眉,“沒有思想的人,和野獸又有什麼區彆呢?”
所以即使是仙畫,也點出了經學不再之後的混亂局麵。
隻是,王陽明陷入到沉思,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才能兼顧經學的精髓與科學?
秦朝。
即使是已經不再學儒,改為了法家的李斯,也不免心有戚戚焉。
法家,也是包括在了經學裡的。
而天下的儒生們,尤其是魯儒,早就開始破口大罵,或者慟哭:
“禮樂崩壞!禮樂崩壞!天之將亡也!”
西漢。
董仲舒維持著一個姿勢,已經半晌都沒有動過。
院門外忽然想起了一陣腳步聲。
“父親!”
“爺爺!”
是聽到這裡擔心他的家人。
董仲舒這才轉了一下身,伸出手示意他們彆進來,他想要自己安靜一下。
他看到自己手邊放著的一本《春秋公羊傳》,另外的書案上還有《禮記》、《論語》、《尚書》等等。
這些都是從他開始求學起就伴隨著他的東西。
沒想到兩千年後,這些書籍,這些知識會變得不再珍貴,不再受人重視。
雖然董仲舒在此前
() 對此就早有預料,但是此刻還是有著萬分的唏噓與悲傷。
他,以及各朝代的大儒們和名士們,在不同的時空注視著天幕。
仙畫中正好閃過一個夕陽的鏡頭。
溫暖橘色的光芒照耀大地,卻很快又變得深沉晦暗。
他們注視著,像是看到了經學最後的餘暉。
……
【當然了,混亂的時期總是會帶來一點出人意料的小驚喜。】
【因為沒人管束,加上民國時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又帶著舊時代思想的精華,在兩者衝撞之下,卻誕生了很多的大師和文化社團,頗有些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風流。】
一張張大師的頭像迅速的閃過。
辜鴻銘、金嶽霖、吳宓、章太炎、陳寅恪、魯迅、錢穆......等等等等。
每一位都是在自己的領域甚至是跨領域都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十裡洋場的大上海,在權勢滔天的北平,金石學家、文學家、畫家、書法家等等都齊聚於此,舉辦著各式的沙龍與聚會。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衣香鬢影,熱鬨非凡。
【網絡上很多人覺得民國時期的這種繁榮才是真正文化的繁榮,以此來抨擊現代環境的不行,說什麼隻有民國的教育才是曆史上最好的教育,那我隻能說——啊呸!】
【睜開眼看看民國時期的文盲率和現在的文盲率吧!】
【是誰允許你們把廣大的百姓們開除在“文化”
之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