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興海和鄭嘉樹在業內是小有名氣的大佬,但是在行業外,知道的人並不多。然而,他倆知名度不夠,那位曆史上的大書法家知名度夠了哇:但凡經過九年製義務教育的,就沒有不被老師按著背過那一段曆史的。
這位大書法家非但是個文史大家,人家還曾封侯拜相,對當時的政治也有極大的影響力,而他被貶謫的那段經曆,因職場失意,不得不寄情於書畫詩詞創作,竟然成了他一生中書畫詩詞作品最多的時期!
而關於這茶餅記載的出現,就恰好是在他被貶謫的這段時間!
國家台的記者幾乎是一確定這個消息,就立刻電話聯係到了b大的曆史係教授,在確定了這段曆史確實存在之後,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彙報到了台裡,第一時間拉人組建報道組,連夜飛到了省城,又找到省台配合,直接借了省台的直播車,殺到了紅泥溝!
唐新嵐原本已經跟著唐爸回村了,接到電話說國家台報道組馬上要到紅泥溝,還要采訪她,得!回去吧!
回去一看,整個紅泥溝熱鬨的不行,四裡八鄉的老百姓都趕到了鎮上,圍觀國家台的報道組——他們紅泥溝還沒上過國家台呢,老百姓把過年的衣裳都穿出來了。
幸好唐新嵐是國家台點名的采訪對象,鎮上見她來了,忙把人給接到了鎮政府——因為圍觀群眾太多,采訪組都被堵在這裡出不去了。
來人居然還是唐新嵐的老客戶,見她到了,忍不住調侃道:“不如先采訪小唐老板吧?采訪完了讓她趕緊回去發貨!我昨天下單買的黴豆腐還沒發貨呢。”
“哈哈哈哈……”滿屋子的人都笑了。
現在鎮上的人也經常網購的,但是像這樣直接殺到發貨地,逮住店主當麵催人家發貨的,他們也是頭一回見呢。
“早知道我直接把你那一單帶過來了,還省了一筆快遞費。”唐新嵐也忍不住笑了。跟她最初預想的不一樣,本以為隻有本省人會喜歡的黴豆腐,沒想到很多外地客戶居然也很愛吃,現在他們店裡黴豆腐的回頭客特彆多,幾乎每個月都穩定能銷出去三萬多單。
話茬子就這麼接上去了,反正現在外麵已經圍滿了看熱鬨的人,暫時也出不去,報道組想了想,乾脆先把唐新嵐這一段給錄掉,便當場架起攝像機,就在鎮上的會議室采訪起來。主要問的還是她怎麼意外發現這種茶餅的,聽說唐新嵐也是無意中把這段視頻發到網上,然後被網友發現的,記者不由暗暗點了點頭,這一屆的網友果然神通往大,傳說中的破案小達人呀!
采訪結束後,報道組還要上山去重點拍攝一下那批藏在深山裡的古茶樹,兩位教授團隊的采訪也是重頭戲,這就沒她什麼事了,不過,兩位教授(和她基友)還在山裡,唐新嵐這次也不是空手來的,還帶了好多吃的喝的,正好跟他們一起上山。
進山的路采訪車開不進去,就臨時從鎮上找了三輛電瓶四輪車,光是機器就單獨占了一輛車!
“我記得去年咱們還曝光過這種電瓶四輪車吧?”一片沉默中,國家台一個記者尷尬地摸了摸鼻子。
“沒辦法呀,小轎車開不進去,隻有這種車能開進去。”唐新嵐見鎮上的乾部也跟尷尬,忍不住出聲幫他們解釋道。
“哈哈,這也沒啥,以前我們到雲貴那邊采訪,好多地方車子都開不進去,還找老鄉家裡借摩托車騎車上去呢。”同行的記者裡有兩個大概是跑農業這條線的,對這種情況倒是很能適應。
電瓶車的減震功能太差,一行人顛簸得說話的聲音都不自覺變成了顫音,本來還在苦中作樂,彼此八卦著自己采訪的時候坐過最奇葩的交通工具,冷不丁突然在前麵看到了一群背著書包的孩子。
大概是剛下過雨,進山的路很泥濘,這幫孩子穿著雨鞋,深一腳淺一腳的在泥濘的土路上嬉笑打鬨著往前走。
“還是農村好啊,孩子們放學了還能自己走路回家,城裡到處都是車,可不敢讓孩子這麼走路回去。”有個年紀稍大的記者忍不住感歎道。
車裡詭異地沉默了半晌。
見鄉鎮乾部都微微低著頭不說話,唐新嵐苦笑一聲:“不是家裡放心他們走路回家,是這條路班車開不進來,這幫孩子……大概也舍不得每天來回十塊錢的車費,聽說每天都是結伴步行十幾裡路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