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禮過後, 但凡熟悉黎錦的人都會稱他一聲‘修之’。
就算不熟悉的, 聽了彆人介紹他‘姓黎名錦,字修之’,也會叫他的字。
黎錦知道,因為在這個時代, 男子加冠以後就算真正可以當家作主的男人了。按照規矩, 除了父兄外, 其他人沒有資格直呼其名。
但規矩是規矩,在十分親近的情況下,叫彆人名字也是常有之事。
比如陳西然就算考中秀才後取了字,也讓黎錦叫他‘西然’。他也在一般情況下稱呼黎錦為‘修之’, 偶爾想去看小包子了,就叫他‘阿錦’。
關於了慧大師的生平, 黎錦後來專程去問了萬雲。
萬雲見黎錦一本正經的詢問, 失笑道:“我這還是第一次見你對這種問題感興趣,不過,了慧大師專程為你題字, 你想多了解一下他,也是應該的。”
可就算萬雲, 說出來的也不過都是人雲亦雲的傳聞。
他給黎錦指了條明路:“你可以去找龐老, 他跟了慧大師有所接觸,應該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黎錦罕見的皺眉,說:“教諭,我真的拿不準龐老的心思。”
龐老昨兒來參加了他的加冠禮, 黎錦不可謂不激動,但今日午時他拎著謝禮親自登門,依然吃的是閉門羹。
萬雲沉默了,可剛剛是自己說讓黎錦找龐老的。
他隻能硬著頭皮說:“你想想,萬一這是龐老對你的考驗呢?一定要持之以恒啊。”
黎錦沒再說什麼,繼續去默書了。
自打出了院試成績以來,他先是回村住了幾天,後來又轉變學習方法,決定多看書,擴展知識麵。
但這個擴展,黎錦也不是盲目的什麼書都看,中心還是圍繞著鄉試的考試內容。
鄉試分三場,第一場是經義,第二場是應用公文,第三場是時策。
經義是最重要的一場,題目共有七道,其中四書題三道,五經題四道。[注]
所以說,最基礎的還是《四書》《五經》,但對學生的考驗可就不像之前那麼簡單。
甲班的教諭在第一堂課就說過,鄉試更加注重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把當朝的實際情況與聖人思想結合起來。
黎錦也了解過一些流傳較廣的考題,比如‘龔遂治渤海,虞詡治朝歌論’,前者出自《漢書·龔遂傳》,講述是漢宣帝在位,渤海附近鬨饑荒,百姓紛紛起義,丞相便推薦龔遂前去治理的事情。
在這種時候,有些人寫經論甚至可以發散到皇帝任人唯賢,當然,這就是純粹的拍馬屁了。
黎錦則因此買了一套各地風土人情的雜文,他想,隻有對當地的情況足夠了解了,才能從怎麼治理入手,寫出真正有內容的文章。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相結合才是最好的辦法。
黎錦打算先了解到足夠的理論知識,以後有機會再出去走走,見識一下。
當天下午,黎錦把早已抄過、默過數十遍的書又重新研讀,這次他沒再看任何人加的注解,而是自己逐字逐句品味其中含義。
稍有引經據典的地方,黎錦就去書架上找其引用過的經典,以求自己能理解通透。
並且,根據先人的治理方法,與時策聯係起來,想出對如今實證有用的策略。
等到該回去的時候,黎錦發現自己手邊已經記了好多張紙,但上麵的內容很是散亂,大部分都是他有感而發寫出來的。
萬教諭正好準備去黎錦家蹭飯,看到黎錦坐在窗邊奮筆疾書,偏偏還一副眉頭緊鎖的樣子。
他以為黎錦還在思考怎麼打動龐老,想要上前安慰。
可站在黎錦身後,萬教諭忍不住都放輕了呼吸。
雖說黎錦陳列出來的策論並沒有多麼高深,但隻要他把這些點子都總結起來,就不失為一篇優秀的八股!
萬教諭想,黎錦這才考完院試沒多久,居然就完全轉變了答卷思路。
但黎錦卻沒有像很多人一樣,隻為位高權重者歌功頌德,他的關注點全部都在如何有效預防、治理災禍方麵。
這樣的人,天生就是個實乾家,適合考科舉,更適合做官。
黎錦不知道萬雲心中所想,他把這些紙張整理好,打算回去仔細梳理。起身後,才發現萬教諭站在他身後。
黎錦:“……去吃飯?”
萬雲尷尬的摸摸鼻子,說:“好。”
黎錦家裡,陳西然帶著宋先生逛了一天府城,順便也買了一堆小玩意兒給包子。
快到晚飯的點,陳西然和宋先生坐在外院喝茶。
“修之現在變化很大了。”宋先生想了一晚上,還是忍不住說了出來,“當初他連書籃都沒有,整日背著竹簍來回聽課,框裡還裝著他的飯食。”
甚至就連飯食,也是土豆、乾餅之類。
陳西然打心眼裡替黎錦高興:“是啊,他考了雙案首,就有資格在府城買宅院,現在帶著一家人住在這裡,還有丫鬟伺候呢。”
兩人正說著,黎錦就為萬雲打開門,請他進來。
昨兒黎錦加冠的時候,宋先生就借機給萬雲敬酒,萬雲知道這人是黎錦的啟蒙老師,對他態度很是客氣,甚至還答應第二日登門拜訪。
當然,很可能主要隻是為了蹭飯。
但這也讓宋先生無比激動。四月初一,黎錦一大早把他和陳西然送上渡船,自己則加快步伐朝書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