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魯濱遜救星期五的故事發生在國內,事情後續的走向會是怎樣呢?”
“有人說他們會結為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這倒符合我對傳統文化的思維認知,但為什麼在國外,星期五會變成奴隸呢?”
“從創作年代的角度入手,這本書誕生於殖民時期,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算作隱射吧,但西方的征服血統由來已久,本質上還是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
“雖說地主和農民之間也有人身依附關係,但程度遠達不到奴隸的地步,和平年代攤上收成好,混個溫飽攢餘糧,奮鬥半輩子變富農不成問題。”
“你們誰記得西方是在什麼時期成為世界中心的嗎?”高曉珊提了個問題。
陳博嘀咕道:“貌似是工業時期吧,開啟蒸汽時代後,我們領先的一千多年的農耕優勢便喪失殆儘,落後於世界潮流。”
“農耕社會的優勢是建立在龐大人口基數和強有力政體之上,可惜被堅船利炮粉碎了。”王旭深表感慨。
高曉珊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這點史學界的學者們還在爭論,有人把鴉片戰爭當成標誌**件,而有的人則傾向於用gdp說話,反正大致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期。”
“隨著商品火炮傾銷輸出的還有西方的一套價值觀體係,離我們生活最近的莫過於消費主義。”
“這是實錘的舶來品,我媽媽輩奶奶輩那一代人從來不會去想借債消費這種事,每個月的工資隻有放在銀行卡裡才安心。”
“不會吧,現在誰還存錢啊,存錢能乾嘛?”一位女士忍不住喊了句,由於沒控製好音量,招惹來了幾百雙眼睛的注目。
“這個問題問得好,存錢能乾嘛?”高曉珊和笑著幫女生化解尷尬。
“計劃經濟時代是憑票購買,有時你有錢都不一定管用,和現在的搖號上牌買房差不多。”
“存錢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更多地是一種踏實感,仿佛有了錢,天塌了也不用怕。”
“為了扭轉國人這一思維,各界人士花了將近20年的努力,說是一代人不為過,你看現在有哪個餘額超過四位數的,又有誰不欠債消費的。”
“這屆的商家比我們那個年代更瘋狂,當年我們是當月借次月還,現在咧,能延期三個月免息,這在暗示什麼?加大力度,我想你們應該懂的。”
“懂的懂的。”
同學們左顧右盼,紛紛露出一副老司機的嘴臉。
高曉珊意識到哪不對勁,這話題怎麼聊著聊著就歪了,急忙拉回正軌。
“消費觀的問題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我隻能說量力而行吧,從經濟學的角度,舉債消費有利於擴大內需,加速生產流通周轉,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各位都是為祖國大好河山增磚添瓦的好人,也談不上哪裡有錯。”
“回到西方價值觀這個話題,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民主,對不對。”
眾人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