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一百零六章(1 / 2)

確定了工作方向後,就可以開始研究具體步驟。

因為穿越前工作經曆的影響,溫晏然其實比較喜歡親自去抓各個方案的細節,因為身邊常侍經常諫言,勸她勞逸結合,才更多地將任務下放給臣子。

既然是教育方麵的問題,溫晏然就把事情丟給了太學的祭酒,又命令各部協同處置。

太學祭酒摸魚了一輩子,完全沒想到自己還有被天子委以如此重任的一天,一時間戰戰兢兢,各部雖然事務繁忙,然而此事乃是皇帝親自下命,無論如何也要儘力而為,當然按時代風氣而言,也不是沒有可商榷的餘地,不過既然是可商榷,自然也可以不商榷,兩廂對比,他們沒怎麼猶豫地就選擇了從心而為。

部台中,幾個品階不高的值勤小官揉了揉酸痛的腰,有人感慨:“昔日先帝在位時,在下曾經希望天子能多多勤於政務……”

話未說完,出於對皇族的尊敬,小官省掉了後頭的話,但其他人卻都已經明了這位同僚的意思——天桴宮選人如此之準,那天命或許也是存在,既然天命可能是存在的,那平時最好還是彆祈禱得過於用心,不然老天很可能幫你過度完成心願。

他們完成手頭的工作後,仔細檢查了一下自己奏報的詞句,確認無誤後,才正式謄抄了一份,然後將之分裝妥當,等待被呈至天子眼前。

不是這些人格外小心,實在是新帝的習慣與以往的皇帝相比,大有不同,當然這裡的參照係指的倒不是厲帝本人,畢竟部台中所有老臣都知道,那位陛下根本就不太親自看奏折。

朝臣們並不清楚,作為一個穿越人士,溫晏然把自己原來的工作習慣帶了過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新帝對奏折文書等事物有著獨樹一幟的要求,臣子在寫奏折時,用詞儘量簡潔明了,還要加上句讀,文書中所列數據要寫清出引用來源,而這份文件一路經過了哪些人,哪些部門之手,也要一一留檔並標記清楚,以便後核查——要不是人人都曉得陛下登基之前,一直毫無存在感地待在桐台內,幾乎以為她是某個積年的老吏。

溫晏然不打算隱瞞自己的做事偏好,而隨著天子威儀日重,許多臣子縱然覺得皇帝行事缺乏士人風度,也隻能改變自己去迎合君主。

這些小事傳之於外後,北邊那邊頗有些議論,以張並山為首的幕僚們據此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是如今建平的政務當真是皇帝本人在處置,畢竟不管是袁言時宋文述還是溫驚梅,都比較喜歡辭藻出色的文章,其二則是天子確如傳言中那樣,沒怎麼讀過書。

——張並山之所以能夠受到溫鴻的信賴,當然不是因為他在關鍵問題上每猜必不中,而是因為他總能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得出能夠被驗證的正確答案。

考試的計劃已經大致定好,溫晏然又召了臣子來詢問,看看除了官學之外,能不能再在各鄉縣之間設立一個鄉學,於農閒時節教人讀書識字。

如果說官學麵對的是廣大讀書人,那麼鄉學麵對的就是平民黔首,一群既無家世,也無錢財,連活著都很艱難的人。

宋文述:“陛下心懷萬民,乃是社稷之幸,而然此事或許有些為難,對百姓而言,讀一書或許不如食一餐,縱然陛下有心教化,隻怕他們也不願遵命。”

——其實宋文述還有旁的顧慮,他年輕時也曾經外放過,知道對於鄉間黎庶而言,農閒時節就算不用中地,把時間用來做點手工活也是可以的,哪裡有真正的閒時呢?真要如此推行,隻怕下頭的官吏會為了應付檢查,隨便弄點人過來充塞其中,天長日久,說不定會成為另一中意義上的勞役。

宋文述考慮得其實很周全,然而君臣奏對時,如果做下屬那一方的措辭過於含蓄,就會給領導留下太多的解讀空間,

溫晏然順著忠臣的表麵思路想了想,覺得既然光讀書缺乏誘惑力,就再增加一點甜頭。

“鄉學中每日供應一餐,平日裡可以多教農書技藝。”

既然對讀書識字沒有渴求,那就來點實際的。

“其中成績優秀者,可以推薦入官學。”

進入官學,那就有可能為官為吏,當真走到了這一步,哪怕出於利益考量,平民也會願意讓家中孩子繼續讀下去。

溫晏然道:“百姓家中十五至十八歲的成丁,若進鄉學讀書,可免當年勞役。”

宋文述:“三年為期太長,不若先從一年起?”

溫晏然對此倒是無可無不可:“那就依宋卿所言。”接著道,“如今先在建州設點,讓他們自己多琢磨琢磨。”實踐出真知,他們在朝堂中再如何討論,都必定會有存在不夠周全之處。

“至於老師人選……”溫晏然笑了下,“建州也多有賦閒之人。”

之前被免職的吏部侍郎李增愈出身建州李氏,以他為代表的朝官們因為受到崔新靜公開寫文批評,實在沒麵目繼續留在朝堂之上,紛紛辭官歸家,既然聲望有損,那不但自己無法出仕,恐怕還得連累家人,按照這個時代士大夫們的普遍性格,下一步多半是得抑鬱而終,然而就在此時,朝中傳出了一點風聲,說是陛下有意召人去地方教書育人,磨一磨他們的性子。

除了建州李氏之外,還有袁氏,宋氏,盧氏等簡在帝心的人家,這些世族族人甚多,總不能人人做官,那些閒居的族人,出仕有困難,替人開蒙還是沒問題。

李氏等人家聞言後,驚懼一時,十分懷疑皇帝把人丟去鄉間,是要繼續折辱他們。

就在此時,一位族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在下倒不這麼想。”

“敢問兄台高見?”

那人先欠欠身,才回答:“高見不敢當,隻是皇帝真要對咱們下手,又何須假立名目?”

依照溫晏然在建州的威望,根本就沒有收拾不了的人,若說對付李氏還得迂回一下,顯然有點太看得起自家的門楣。

“……”

某些時候的沉默意味著無言以對卻又不願立刻承認。

之前那人繼續:“以咱們家現在的情況而言,便當真是流放邊地,你我也隻得認了,何況此去還有一個教書的名頭。”接著歎息,“看看南地,崔氏褚氏跟陳氏哪一家不是世族,如今還有族人在流波渠中挖河溝,現在連宋氏都要派人出去,咱們在皇帝眼中算什麼,莫非當真能夠推三阻四?”

其他族人們聽了,也隻得歎氣認命。

他們本來希望朝廷計劃推進的速度慢點,讓自己有足夠的緩衝時間,誰知皇帝特彆有務實精神地沒有大規模推廣,而是選擇了先在建州試點,還做了相對詳細的計劃,無論鄉學還是官學,日常開銷供給都來源於官田。大周製度,皇室在各地都有私產,其中建州這邊的數量尤其多,之前戶部那邊還去問了一聲——建州官田多,這麼實施沒問題,其他地方官田少,再這麼實施,就可能有點經濟上的壓力。

皇帝迅速給出了回答,到了推廣的那會,地方的官田也不會少,隻要大軍的擊破了叛賊,那叛賊的田地,自然得沒入官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