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翊鈞想想也就明白了,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他們家多少人,養活這麼多孩子,累也累死他了。家裡麵再有什麼人生個病,那日子就沒法過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家日子過得多慘,朱翊鈞都能想象得到。
李文達歎了一口氣說道:“飯都吃不飽,可是李老蔫也不賣孩子,寧可帶著孩子上街要飯。日子過得都快活不下去了。大家都勸他不必如此,賣一兩個孩子就好了。”
“可是他誰也不聽,有人說的多了,他還揮著棒子打人。日子久了,也就沒有人再說了,大家也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現在好了,他們家是村子裡過得最好的。”
“怎麼說?”朱翊鈞眼睛一亮,頓時就來了興趣,連忙追問道。
“去年皇莊建立了以後,他們家人多。除了他們家自己分到的地以外,皇莊還給了他們一塊地,足足有三十畝,全都給他們家了。李老蔫肯乾,是個好手;除了種地以外,他還是個好木匠,做東西的手藝不錯,很擅長打造一種很精密的盒子,據說被城裡的一個商號看上了,每年都會到這裡訂一批。”
“以前李老蔫都是給孔家做,隻不過孔家什麼都不會給他。現在李老蔫種地養活全家,做活能賺大錢;這兩年兩個兒子也長大了,能幫襯著家裡乾活了,日子也就好過的多了。”
“都是皇帝的恩德!”說到這裡,李文達也忍不住感歎了一句。
朱翊鈞下意識的點了點頭,看著不遠處李老蔫的大宅子,心裡麵若有所思。
當然了,他不是在思考在這個時代實行計劃生育。因為科技的問題,在這個時代時行計劃生育根本就不現實。
自己要改善醫療環境,儘可能增加人口。因為在這個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大明朝的人還是少啊!
後世為什麼實行計劃生育?
因為人太多了。這是很多人普遍的共識。
可是在朱翊鈞看來,人太多了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地太少了。國家的土地和資源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
但是在大明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人多地少,可以想彆的辦法。
地球這麼大,朱翊鈞想去看看。
故土難離,老百姓不願意離開?
這根本就不是個事,中華民族是最能吃苦的民族,隻要有希望,他們就願意乾。
就比如晉商,拋開其他的不談,走西口苦不苦?
再看看徽商,為什麼徽商天下有名?是因為他們天生擅長經商嗎?
並不是,是因為徽州這個地方山多地少,沒有適合的地方讓他們種地。如果他們不想彆的辦法,光靠種地,他們得餓死。去看看這些商人發展的曆史就知道了,他們從來都不缺搏命和離家的心。
不要說他們了,沿海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乾什麼了?
他們出海了,在大明時期就已經遍布東南亞、馬六甲。
隻要自己能給予正確的引導,人口遷徙根本就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有發財的機會,你去不去?
有尋求安穩的百姓,就有想要一夜暴富的人。引導得好,就沒什麼事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