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侯穆淩年未四十,正當壯年,是北靜太妃親侄,皇貴太妃堂侄。
他未至而立時,便子繼父職,繼續鎮守遼安邊境,至今已有十載。
而穆氏一族在遼安邊境鎮守的時間幾乎和大周國祚一樣長。
大周各處邊軍,除主將和主將帳
中參謀、副手外,正四品以上總兵、指揮,皆是五年一輪調,十年內不調回同一處,以此杜絕邊軍坐大,危害朝廷。
而上次邊將輪調在三年前,是世宗做主,他未能參與。
近百年的經營,遼安邊境眾多低級校尉和守軍是仍認皇室蕭姓,還是已經改姓了“穆”……
儀鸞衛沒查出禁衛這一支的叛變,皇上原以為,忠順親王此次謀反沒得到東平郡王府的支持。
他本打算先將皇室內部和京畿內外肅清,讓儀鸞衛和禁軍再精訓兩年,多出幾個將才,也等國庫再充盈些,再整治各處邊軍的問題。
但,既已有了東平侯參與此事的口供,無論供述為真還是僅為攀咬,都該拿東平侯回京詳查。
何況東平郡王府幾代顯貴,必有違法亂紀之事。
僅說若羅焰的冤屈為真,隻這一件,就夠東平侯子償父罪,奪爵抄家了。
他隻擔心……
皇上屏退所有人,隻留羅焰。
他定了主意。
無論如何,不能寒了羅焰的心。
他命:“東平侯有大逆弑君之嫌,朕命你速帶儀鸞衛五百、輕騎三千趕往千平關,將其捉拿回京。他令彆人押送,你留在千平關,暫代遼安將軍一職,勿使邊關生亂。”
羅焰緩緩下拜:“陛下,臣……”
皇上知道他要說什麼:“朕如此安排,並不隻為你。若京中絕無錯漏,朕已無性命之危。且東平侯既生反心,多放他在外一日,朕怕邊疆不穩,內憂外患齊出,大周危矣。蔣慶雖忠,已無銳氣,朕隻信你能安定邊關。朕會提出回京,掩護你的行蹤。”
他扶起羅焰,頗為感歎:“朕答應你的事,終於能做到了。”
羅焰再拜叩首:“臣,唯有以死報效陛下。”
皇上亦再將他扶起:“朕不會死,你也不會。”
看著羅焰通紅的雙眼,他笑道:“去罷。二十年了,也該回鄉看看了。”
……
五更,晨光未明。
寧安華整隊出發之前,聽見禦帳內傳出消息,皇上要拔營回程,親入京中捉拿反叛。
眾臣皆勸皇上勿要以身涉險。
皇上雲:“京中尚有忠臣數百,百姓百萬,朕之母親妻兒皆在,爾等親長老幼亦在,朕身為天子,如何能偷安此處,不顧京中?不必再勸!留精兵三千在此護衛婦孺、傷營,餘者皆隨朕回京!”
此言一出,無人再勸。
寧安華回頭看了一眼忙碌起來的大營,問身旁同騎在馬上的林如海:“林大人,時辰到了。”
若她原本就是這時代的人,得了皇上如此信重讚許,不顧她是女子之身也要委以重任,又聽得皇上此番豪言,想必已經心悅誠服,今生今世,甚至來生來世都要全心儘忠,報還君恩了。
可惜她不是。
林如海一抖韁繩:“出發罷。”
禦駕於當日下午與羅溫所帶救駕之軍相遇。
京中已然平定,禦駕隊伍喜悅萬分。
雖還不知是何人謀反,卻已有人開始於腹中打稿,準備一到京中就上表痛斥反賊!
護衛禦駕的人手足夠,皇上怕各地駐軍不服調派,或災情致使流民成群,傷及重臣,急命再派儀鸞衛二百,禁衛一千,趕往承平府護衛林如海一行,又派禁衛兩千去行宮獵場,接各家傷患女眷回京。
彼時,寧安華和林如海已身在承平府,尚不知這些消息。
他們心裡隻剩下一件事。
救災。
承平行宮是皇家宮苑,在地動中損毀大半,平民百姓房舍的穩固程度比不得皇家宮苑的一半,承平府及周邊數十萬民居已成一片廢墟,連府衙亦已倒塌,唯有城牆未倒。
地動發生於下午,大半百姓皆在外謀生活,不在室內,但不出家門的婦女死傷卻極多。
承平知府還算有兩分能為,一夜之內,已率守軍搶救出了府庫糧米兵器,開始與京營協同穩定秩序,幫民眾挖開廢墟,搶救人命。
但知府、守軍守備和京營總兵不知行宮內具體情況。
他們歡迎林太傅總攬救災,隻不大心服清熙郡主一女子掌軍。
哪怕她是郡主之尊,是聖上親命的從三品儀鸞衛指揮同知,文書、兵符、令牌俱全。
寧安華沒興趣和他們虛與委蛇,也不需要他們的真心愛戴,隻要他們聽話。
她覺得羅焰的辦法很不錯。
打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