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群臣都用看傻子的眼神看著阮福溱。
大阿哥是太子?!你眼瞎嗎?!雖然大阿哥氣勢雖然也很強,但太子的貴氣和大阿哥的痞氣完全不同好嗎!
“此人如此無禮,臣請驅逐此人,並派遣使者向陽郡公問責!”
“臣附議。”
“臣附議!”
“臣請出使安南!”……
大臣們紛紛站起出列,表情都十分憤怒。
胤禔沒站起來,他隻是再次道:“弟,你想個辦法幫哥兜兜底,哥想把他砍了。”
“行了行了,大哥你閉嘴吧。”胤礽無奈地對著群臣按了按手,“你們都坐下,他不認識孤,胡亂猜測,算不上冒犯。”
胤禔拆台:“他明明就是在冒犯!”
眾臣紛紛附和,站在了胤禔這邊。
這些大臣估計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居然有朝一日會站在直親王這一邊,一同反對太子。
“太子殿下!大清威嚴絕不可冒犯!”
“此人在大帳外不肯卸下兵器,入大帳之後對太子殿下毫無恭敬之心,必須嚴懲!”
“這個人言下之意,就是說太子殿下不像太子。他還說直親王更像太子。臣懷疑他是挑撥太子和直親王關係,屬意謀逆!”一大臣圖窮匕見,“聽聞安南阮氏收留鄭氏舊部,阮氏對大清早有不臣之心!”
胤礽看向那位圖窮匕見的大臣。
呃,董鄂·噶禮?!
胤礽心裡百味繁雜。
董鄂·噶禮,和孝獻皇後董鄂氏沒關係,屬何和禮一支,著名太子黨,常泰托孤人,以及……超級大貪官。
噶禮的親生母親狀告噶禮和其弟色勒奇下毒弑母,導致噶禮和色勒奇被殺。但世人都知道這其中有蹊蹺。
噶禮若真想殺母,一孱弱老婦不太可能千裡迢迢跑到京城來告禦狀。
噶禮其母大義滅親,是為了保全整個家族。若康熙得知噶禮包庇罪臣之子,整個董鄂氏都會遭殃。
康熙也領了情,隻令噶禮和其妻自儘,弟弟和兒子處斬,義子乾泰流放。
而那義子乾泰,就是常泰死前送走避禍的獨子。
可以說,噶禮的貪婪死一百次都不為過,但他被賜自儘的真實原因真的很冤枉。
勳貴中難得有一個支持太子的人,胤礽第一世對其有愧。
但是!!!這家夥真的是大貪官啊!!!還是超級能乾的大貪官!!!
康熙晚年之前對貪官汙吏懲治其實是非常嚴厲的,即使是不能殺的滿臣,也基本都會找借口免職。
但唯獨對噶禮,康熙一再縱容。直到康熙五十年才因科考風波將其免職。
而噶禮雖然貪婪是真,在科考風波中卻未必真的犯了事。因為此事經尚書張鵬翮、侍郎赫壽先查,又命尚書穆和倫、張廷樞後查,皆上奏噶禮暗中受舉子賄為張伯行誣告。
但康熙卻以“張伯行是好人,噶禮品行不端,朕不信你們的調查”為由,將噶禮免官。
這四人分屬滿漢,且都是不同派係,張鵬翮還素有清廉之名。他們沒可能串通起來包庇一個已經失勢的太子黨。
所以康熙免去噶禮兩江總督的職位,顯然不是因為噶禮貪汙。隻是身為太子黨,噶禮不適合再坐在兩江總督的位置而已。
能讓早年厭惡貪汙的康熙偏心眼包庇,噶禮真的很能乾,非常能乾,估計和乾隆朝的和珅有的一拚的能乾。
胤礽每每想起這個人就頭疼無比,隻想繞著他走。
但噶禮偏偏是常泰穿從開襠褲一起長大的好友,對胤礽也好感度極高,胤礽怎麼繞他都會貼上來。
第一世中,何和禮一支董鄂氏是鐵杆大阿哥黨、八阿哥黨;這一世何和禮一支董鄂氏也站在反對胤礽的宗親和勳貴一邊。
隻有噶禮非要跟著常泰和太子貼貼,就離譜。
還好噶禮現在還隻是個二十來歲小年輕,不是後世著名大貪官,否則胤礽真不知道怎麼麵對他。
胤礽隻能隱晦暗示常泰經常給噶禮寫信,讓噶禮彆走歪路。
胤礽看向噶禮的時候,噶禮興奮地對胤礽眨眨眼睛。
胤礽再次感到很離譜。難道噶禮沒有發現自己對他的客氣疏離嗎!不要怎麼自來熟啊!
“沒錯!他就是挑撥離間!本王要砍了他!”胤禔提著刀站起來,“此事本王一力承擔,你彆勸我!”
“大哥,消消氣,消消氣。他帶了多少人來?”胤礽問道。
眾人看向大帳門口,曹寅正走進來。
曹寅跪地道:“阮氏派來十艘戰船,佛郎機兩艘戰船。”
胤礽的微笑有些無奈:“你居然還說動佛郎機。”
阮福溱悍然道:“這些戰船隻是保護我,對大清並無惡意。”
他有些疑惑,難道自己猜錯了?還是自己拆穿了他們,讓他們惱羞成怒?
不過不管如何,他都要展現出強勢的一麵,不能讓大清插手柬埔寨的事。
阮福溱此次帶著戰船來,就是讓大清看到廣南阮氏的勢力,權衡利益得失。
大清皇子出使的團隊多是勳貴和文官,隨行護衛肯定也比不過廣南阮氏和佛郎機的水軍。他們為了安全,肯定不會多乾涉柬埔寨的事。
至於大清會不會發怒?哼,發怒又如何?他知道大清正在北邊用兵,根本沒空來南邊,廣南阮氏也不懼怕大清。
大清若有能耐進入安南,早就幫助臣服他們的後黎朝鄭氏權臣攻打廣南了。大清皇帝隻是派人調停,就說明力有不逮。
“哦,看來你的確有不臣之心。”胤礽微笑著點點頭,“傳孤的命令,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