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裡特聘的農業技術員姓李,曾經是B省農業大學的教授,前幾年也被打成了臭老九,輾轉幾年之後,公社的黨委書記力排眾議把他特聘成公社的農業技術員。
李技術員周日就坐著牛車來了九溝屯,柳國慶領著李技術員把先前的玉米地繞著走了一圈。李技術員走走停停,時不時地用鋤頭在周圍鏟一鏟,看看土質、水源,再看看玉米大小、植株葉片、最後再問上幾個問題。
玉米講究適當晚收,“苞葉乾枯、有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時最佳,玉米籽粒完全達到生理成熟時收獲可大幅提高玉米產量,因此這附近的玉米地到現在都還沒收完。
密密麻麻、連綿成片的玉米地,進去後就看不到人影。玉米地裡男女老少,動作熟練又迅速地將玉米棒子掰下,碼在籮筐或者背籠裡,挑著籮筐、背著背籠送到一旁的空地上。
汗水不要錢的從額角滲出,纓子上的花粉粒也時不時地掉進衣服裡,然而他們臉上無一不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李技術員最後來到了山腳下的玉米地,一番問詢結束後,日頭已經升得很高了,柳國慶看著李技術員瘦弱的身板,忍不住先安排李技術員去隊裡吃完午飯再說。
李技術員身材瘦小,臉黢黑得與地裡乾活的老農無異,唯獨一雙眼睛此時格外的閃亮。李技術員搖搖手拒絕了,他從包裡掏出水壺猛灌了兩大口,就準備開始說。
柳國慶連忙喊人把隊裡的種地老手和年輕知青全都叫了過來。
農業技術員來一次可不容易,要是自己聽漏了或者是聽差了,再轉述出去學習效果可就差大了。這可事關整個生產大隊以後的口糧問題,柳國慶不敢在這方麵馬虎。
見人來的差不多了,李技術員領著人們走到地裡陰涼處,“M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憑借著增強品種的耐密性,提高種植密度,推廣高產配套技術使得平均畝產從一百多千克提高到了三百多千克。”
“我國玉米生產密度偏低,大部分地區還沒有達到合理密度。前幾年公社大力提倡提高種植密度,玉米產量有了不少的提升。九溝屯種的玉米屬於平展型中晚熟,植株高大、葉片較寬。我聽柳隊長說,這塊地是去年新開墾出來的。我看了一下,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保肥保水能力應該比往其他幾塊玉米地強了不少。”
一說起地來,下麵有老農附和道,“是嘞,去年這塊地荒草長得和人一般高哩!”
李技術員示意大家湊近了看,“但是這種品種的玉米、配上這肥沃的土地就會導致株間擁擠相互遮陽,田間陰蔽鬱悶,爭肥爭水激烈,容易徒長,莖稈細弱,不抗倒伏,病蟲害多,穗小穗短,還容易出現空杆。”
李技術員隨手掰下一個玉米,指著說道,“這個頭比其他在其他地裡摘下的要小上一圈兒,這就是典型的種植密度過大的表現。”
李技術員看著周圍的老農聽得雲裡霧裡的樣子,試圖翻譯成白話,“這塊地很好,就是因為他比彆的都要好,這種玉米品種本身就不能種的太密,再加上播種的時候離得太近了,所以收成反而沒有彆的好。”
柳國慶一聽到收成不好,連忙追問,“那這咋辦呢?還靠著這吃飯呢!”
“是啊,辛辛苦苦鋤的地呢!”周圍人立馬附和道。
李技術員頓了頓,說道,“這樣吧,我回去之後先跟領導申請一下,抗逆抗病、抗倒伏的雜交玉米試點明年就先從九溝屯這片地開始試行,要是搞得好的話,以後就在全縣推廣。”
-------------------------------------
一中的作業有跟沒有一個樣,秦月在學校裡就解決了。
她把自己關在屋裡整整一上午,直到中午才出來。突然要做個大件有點手生又有點緊張,直到中午的時候她才剛剛想好樣式,裁剪好布匹。
她像往常一樣熱了熱飯,做了兩個簡單的菜,準備給秦父秦母送去。然而中午她走在鄉野田間路上的時候,總感覺碰到的人都喜氣洋洋的樣子,村裡的氛圍歡快了不少。
“杏花嬸兒,這是有什麼喜事兒?”秦月瞧著旁邊院門口那個大嬸兒一副躍躍欲試、卻又欲言又止的樣子,忍不住上前問了問。
“咱村兒裡啊,要搞試驗田啦!明年就種上新種子,保準豐收!”杏花嬸兒見秦月開了口,立馬迫不及待地開始宣傳起來,然而聲音剛落下,就聽見有聲音接了上來————“強調了好多遍!是新種子,畝產到底怎麼樣還沒定下來,彆高興的太早!”
柳國慶拉耷著臉教育杏花嬸兒,他一遍一遍說得舌頭發乾。
“害,知道知道,”杏花嬸兒笑著擺擺手,轉頭又跟那邊的那個沒聽說消息的聊了起來。
柳國慶歎了口氣,心裡真是又喜又急。喜的是村裡頭一個的種上了新型種子;急的是村裡大夥都默認畝產很高,怎麼說都聽不進去,萬一明年還趕不上今年,那可就沒法交代了。
柳國慶瞧著站在一旁的秦月,“誒,你不是...?”
秦月笑著眨眨眼睛,“叔兒,是我。”
柳國慶剛要轉身離開,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你上次是不是說要問那個小宋什麼題來著?你找著他沒有?”
秦月:......
秦月真沒想到隊長記性竟然這麼好,連她隨口編的瞎話都記得一清二楚。秦月剛想搖搖頭,禮貌地開口拒絕,就聽柳國慶興致衝衝地先開了口————“你今天啊,來的正好!上次跟你說的那個很有文化的知青今天就在這邊!”
“宋知青!哎對,過來一下。”柳國慶大嗓門一個嗷嚎就把秦月沒來得及說出口的話堵在了嗓子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