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和自家藝人有關係, 李賢因下意識的回問了一句“誰?”
然而主動提起這茬的周德易卻是笑了笑,“心理診療方麵的工作者是不能向他人透露病患信息的, 具體是誰可不能說。”
看著對方的笑臉, 李賢因差點沒把無語直接表現在臉上,不能說你提這件事兒乾嘛?!
挑起彆人的興趣之後又擺出一副我不告訴你的模樣, 確定這是保護病人**而不是刻意挑起興趣讓他自己想辦法去查?
在這一刻,李賢因對此人的專業性產生了極大的質疑,甚至還覺得對方的名字取得太形象了,因為框到他而露出笑容的模樣, 確實很“德易”。
但不得不說, 這個話題切入點選的不錯,如果是其他更溫和的話語,打定了主意隨便敷衍的李賢因一定不會給予自己的真實反應, 也不會對這個心理醫生產生多大的興趣, 也許今天晚上的談話就會在尷尬的氣氛中結束。
盯著對麵的人看了一會兒之後, 李賢因問道“原來醫護人員也可以隨意的激怒病人嗎?”他還算委婉, 沒直接說周德易像是在耍人玩。
麵對質疑的當事人卻沒有半分心虛,隻是臉上的笑容多少減弱了一些,“心理疾病有非常多種類,每一大類的治療方法都不一樣,更何況每個人患病原因天差地彆, 我想李先生你自己也清楚, 你真的需要一個隻會給你開藥外加閒聊的谘詢師嗎?”
平心而論, 對於心理嚴重不健康的病患來說, 心理谘詢是很有用的,特彆是抑鬱症、焦慮症等會導致自我認知出現偏差的病症,就算隻是閒聊,好的醫生也有辦法以此為治療手段,讓病人的狀況得到控製。
但僅僅是第一次見麵,周德易就可以確定,李賢因並不喜歡這種柔和的語言引導式治療。
儘管對方的不耐煩隱藏的很好,彆說其他人,就是身為母親的金女士也沒有察覺到太多,你要讓他說,周德易也說不出具體哪兒不對勁,但這麼多年的治療經驗告訴他,這個小夥子非常抗拒傳統治療,抗拒到隨時在想著跑路的那種。
從醫院轉出的病曆來看,這種抗拒治療的狀況一直都有,隻是時輕時重,李賢因當時的主治醫師很明確的在病曆中表示,出院之前他的抗拒症狀已經減輕至極微弱狀態,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結論很明顯與現實不符,而能讓醫生做出錯誤的判斷,周德易當然就會懷疑李賢因當時出於逃避治療的目的而進行了一些表麵的哄騙行為。
樂觀點說,李賢因能做出這種舉動,說明他自我意識非常清晰,也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可就是太清晰了,對醫生來說,治療難度大大提升,你永遠不知道看起來已經被治愈的人是不是在刻意框你,以至於讓你打出具有欺騙性的“健康證明”。
他覺得這種計策能夠成功,還得得益於李賢因本身偽裝的能力就比較強,麵對這樣的病人就不太適合按照所謂的流程進行治療,轉換一下態度反而能取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效果。
創傷性應激障礙不是純粹由心理壓力引起的病症,雖然在中後期常常伴有焦慮症等症狀,但那也是因為時常出現幻覺以及睡眠不足等因素間接導致的精神壓力過大,可以說是“並發症”,隻要心理治療人員不對病人有任何事關原則的質疑以及人身攻擊的舉動,多方麵嘗試沒什麼不好。
他們可以是醫生和病患,也可以是朋友,更可以隻是一個出了谘詢所就從沒見過的陌生人,隻要是對治療有幫助的,在周德易看來什麼關係和相處態度都無所謂。
“你應該也不會因為治療而隨意把信任交付給一個陌生人吧,所以……我們乾脆就不談信任,也不談那些讓你痛苦的事兒,聊一些各自的職業生活日常好了。”
因為對方過於不按套路出牌,李賢因緩慢地歪了歪頭,一時間不知道是還誇讚一下他的觀察力出色,能看出來他不是個會輕易交付信任的人,還是吐槽這位著名心理谘詢師的治療手段好像太過“激進”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