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陰沉的天氣與氛圍下, 李賢因逐漸接近了目的地, 那是一片居民區, 和市中心的普通小區模式不同, 大多為獨門獨戶,隻是房子不太新, 也就比這時候的華夏農村要好點兒,樓層還不高, 一眼望去都是兩三層的低矮建築。
東海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好, 幼年間父母的職業就很普通,最近兩三年李父愈加嚴重的病症更是讓整個家庭花錢如流水, 就這種城裡孩子可能隻在電視劇裡見過的房子還不是自家的呢,原本的老宅留給爺爺奶奶, 木浦市區的住處可是租的。
由於租金不貴,李家租賃的地盤倒是不小, 房東也同意從家裡出殯,不過埋是沒地方埋了, 隻能選擇火化——骨灰都不留下的那種。
還是那句話,在華夏的東亞儒家文化輻射範圍之內,各國的習俗都很像。
韓國原本是流行土葬的,老一輩大多都覺得遺體被火化很不能接受, 那簡直就是“死了都不能留個全屍”, 也實在太慘了。
儘管九十年代初期韓國境內就有了火化場, 但之後的幾十年間幾乎毫無發展, 誰讓韓國土地私有製呢, 儘管政府一直在提倡火化,可人家把家人的遺體埋在自己的私人土地上,就算總統也沒資格插手管束。
自己的地自己做主,天王老子來了都沒辦法對他們的土葬儀式指手畫腳。
不過在97年之後情況出現了變化,國家經濟衰弱是一方麵,98年那場大洪水也改變了很多人的想法,無數墳包和墓地被衝垮之後,想要修複就成了大難題,而且祖輩的墓地被意外破壞終歸寓意不好。
那之後民眾開始自發地尋找新的喪葬模式,恰逢官方推行火葬,還在03年通過法案,到2020年之前都以火葬為主要推廣方向,甚至連骨灰都不鼓勵民眾留下當作紀念。
如果真的接受不了把家人的骨灰灑向大海,也還有專門的廟塔可以存放,稱之為廟葬或塔葬,交一筆很少的管理費就可以去定期祭拜。
實在是韓國本身的國土麵積過於小了,這時候還要為死人騰地盤,未免讓活人膈應。
至少在城市裡,民眾對火葬的接受度很高,並且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想法,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不住在韓國五大城市,鄉下家庭倒還可能有一些山啊田啊的私人土地給家裡人當墓地用。
城市的地多貴啊,一般人能在首爾有一套居住用住房就不錯了,名下基本不可能再有商業用地或荒地一類的東西,為家中長輩的墳墓而傾家蕩產買地的人屈指可數,火葬也是符合現代化進程的產物。
畢竟地皮這東西,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極具價值的,特彆是位置好且質量優良的地皮更是開發商極力爭搶的目標,所以韓國的火葬製度儘管近幾年才逐漸冒頭,可發展的卻很快,到去年年末,全國死亡人口火化率已經超過了70。
這讓最終做出火化決定的東海媽媽不至於太難受,至少平時還可以去廟塔祭拜丈夫,如今家裡經濟狀況很差,東海雖然出道了,但賺的還很少,火葬已經是他們能承受的、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因為居住區的道路是單行道,出租車進去之後很難掉頭,李賢因也沒讓司機師傅送到門口,再說了,真要被人家看見按照喪禮製度布置的大門,他之前撒的謊可就要被當場戳穿了,場麵可不要太尷尬。
畢竟他一上車就說了不認識李東海、不是他的粉絲、也不是來參加東海父親喪禮的……
儘管那是為了套話才有的謊言,也沒必要打自己的臉不是,多走幾步路不會怎樣。
在沿著門牌號找大門的中途,李賢因還在一家花店買了一小束野白菊,許多花的花語是全世界通用的,在喪禮上送白菊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其實大型的花圈吳智彬已經幫他送過去了,現在又還沒出殯,本來也不需要帶小型花束過去,那反而有些累贅,他隻是想借機再打聽點兒事兒。
“粉絲?有的吧,不過數量不多,除了那些小姑娘之外,就門口兩三個小夥子,我剛才去看過了,大多都是老熟人。”
回答了李賢因的問題之後,老板娘話鋒一轉,又開始誇讚起東海來。
大家都是老鄰居了,東海一家的家鄉就在木浦,說話間都是熟悉的全羅南道口音,本身就足夠親切,一條街上的孩子們也都是花店老板娘看著長大的,看李賢因像是東海的朋友,自然要誇一誇“自家孩子”。
當然,在喪事的襯托下,任何喜慶的情緒都顯得怪異,老板娘也和許多人一樣,在話語的最後不免跟上一句“可惜啊,東海他爸是沒機會跟著兒子享福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