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璉攤開堪輿圖和地方誌,道:“這個微臣倒不敢妄言。微臣隻是覺得從南越這幾年朝貢的說辭來看, 他們似乎也在儲備糧草等物資。殿下且想, 南越周邊各地都沒遭災, 怎麼偏偏南越遭災了。
自然, 災情分大小,甚至一個州縣遭災, 隔壁州縣好好的情況也不是沒有,但是這樣的災情通常不大, 雖然會暫時困難些,但是影響不了一國的國計民生,南越為何年年在朝貢時候提及此事?再則,就是偶有一地遭災, 周圍無事的情形,但不可能一連好幾年都周邊好好的,就南越遭災了。”
皇太孫點了點頭道:“定遠伯這話說得有理, 不過南越雖然不大, 到底是一國, 儲備糧草原也應該,這並不能說明南越有不臣之心。”
賈璉依舊在低頭看堪輿圖。原著裡, 曹公形容紅樓世界是末世, 當然不少人都覺得這個末世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末世;但是原著後半部分書稿遺失了, 大家都是猜測。原著中說的末世又為何不可是朝廷的末世?要讓中原王朝進入末世,除了朝廷內部出了問題外,其他周邊勢力隻怕也要聯合而動才有可能。
西海國因南安王叛國, 已經戰敗。戰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消耗是巨大的,西海國近期內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戰爭。朝廷的西線暫時會比較安穩。但是東線和南線呢?
賈璉指著堪輿道:“殿下,朝廷剛和西海國打過一仗,因為西海沿子地處邊陲,山高路遠,運送糧草輜重就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更彆說損失將士數萬。這個時候,若其他小國無意謀逆便罷,若是有心,這便是時機。西海國借霍烈的私心想吃下西海沿子的衛所和白河城,這一口沒吃下去,就相當於替彆人打了先鋒。微臣以為,若是東南沿海沒有異動便罷,若是有,則西南邊陲必然聯動。”
皇太孫看了堪輿圖,抬起頭來。他打小被當做儲君培養,賈璉這番話倒很明白。合縱連橫,古則有之,中原地大物博,沒有哪個邊陲小國能一口吃下去,但是周邊小國一起聯動,一人咬一口,得些好處倒不是不可能。
“定遠伯此言雖然有理,但是我朝現在剛打了勝仗,也是對周邊小國的威懾,若是他們謹慎些,越發不敢異動才是。定遠伯為何篤定這些小國即將生事?”皇太孫問。
賈璉伸手在堪輿圖上比劃了幾下,才道:“殿下,一切隻當是微臣想多了吧。隻是微臣以為,這些看似正常的交鋒,背後好像有人推動。當年祖父寫的兵書被人盜走;西海國的阿曼王子雖然被擒,但是他自己都不確定甄函關有沒有帶走堪輿圖拓本。”
皇太孫有些驚訝又有些憂心的看著賈璉。“定遠伯是說?”
“從當年的菩提寺、惻隱善堂,到化骨樓幾個大案都和甄函關有關。那年,先太子殿下遇刺,雖然朝廷剿滅了大部分的化骨樓眾,但是化骨樓主樓天烈和隻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甄函關都不曾露麵。殿下覺得,有沒有可能甄函關是一個說客。”賈璉問。
先太子便是皇太孫的父親,雖然先太子過身已經好幾年,但是皇太孫聽到賈璉說起先太子,臉上也難掩悲憤之色。“說客?定遠伯是說,甄函關除了在各地組建殺手組織外,還有可能遊說小國和朝廷作對?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各小國為何肯聽他的?”
賈璉麵色凝重,其實他自己也不是很難得準:“微臣隻是在想,西海國圖謀中原上百年,戴權是祖上就潛入了中原做細作。若是有人能說動西海國,這人祖上隻怕就和西海國沆瀣一氣了。
至於如何讓彆國國君相信他?世上空口白牙讓人相信難,但是給人好處,讓人相信卻容易了。若是甄函關祖上也經營了很久,他承諾給各國的好處有幾分可信之處。”
“祖上?給敵國好處?能誇下這等海口的,無非就是前朝餘孽和常安王舊部了。其實哪有什麼前朝餘孽,常安王又哪有什麼忠心耿耿的舊部。不過是有了狼子野心的人,拉他們作由頭,內裡都是自己的私心。”皇太孫憤然道。略頓一下,皇太孫又問:“定遠伯覺得,這個藏頭露尾的甄函關是誰?”
賈璉搖頭道:“微臣不是很有把握,不過,可以找裴老太傅問問。”
裴遠山是先太子太傅,經曆了巡視粵海那場虛驚,後來先太子地位日漸穩固,裴遠山也已年事已高為由告老了。
隻是這裴遠山十分長壽,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雖然在家榮養,但人還未糊塗。因想著裴遠山年事已高,皇太孫並未詔裴遠山到東宮議事,而是賈璉去拜訪了裴遠山。
裴遠山是賈璉外祖父的老師,算來輩分極高。但是裴遠山倒沒什麼架子,接了賈璉的拜帖,就命人將賈璉迎入內。
賈璉向裴遠山行了禮,裴遠山笑著點頭道好。許是上了年紀,裴遠山的話反而多了起來,先是誇了賈璉一遍出息,又回憶了一番賈代善,才道:“定遠伯今日來,是否有事?”
賈璉笑道:“老太傅,璉兒今日來,是想問問前朝的。”
裴遠山一聽賈璉問前朝的事,眼神就有些放空。雖然他瞧著賈璉的防線,但是賈璉覺得裴遠山此刻眼中看到的定然不是自己,而是已經落了灰的舊時光,裴遠山正努力的用渾濁的眼睛去看,試圖將迷霧中的當年瞧得更清晰一些。
“前朝,當年我才不過幾歲的孩子,太|祖就起事啦,前朝的事我所知也有限。定遠伯想知道什麼就問吧,我若不是道,定遠伯可彆怪我。”裴遠山說。
賈璉道:“裴老太傅是我外祖的業師,老太傅還是叫我璉兒就是。璉兒今日來叨擾老太傅的清淨,是想問問老太傅,依老太傅之見,前朝突然瓦解冰消,是內憂大於外患,還是外患大於內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