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封侯加爵(1 / 2)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最高的長官是吏部尚書,前一段時間吏部尚書致仕,按理說接任的人選便是吏部左右侍郎之一,不過文正帝不太滿意這兩位接替人選,思來想去,在未有合適的人選之前,讓暫時顧馳兼任吏部尚書。

顧馳未到不惑之年,已是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和太子少師,滿朝文武官員扒拉一遍,也沒有多少人能越過他去。更彆說當年與顧馳同一批的進士,到現在官階三品以上也隻有寥寥數人,顧馳儼然是這一批人當中的領頭羊。

吏部擁有調動官員的權力,可以稱得上是六部之首,六部中有兩部被顧馳握在手中,這是多大的殊榮啊!

顧馳也沒有辜負文正帝的看重,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將那些屍位素餐、拿錢辦事的人統統揪出來,一一懲罰。

依照大多數人來看,隻是暫時任職,何必在這上麵費太多心思,得罪了人不說,最後也隻是為他人做嫁衣。

顧馳倒不這樣想,既然文正帝將事情交代給他,那他自是不能辜負其信任,在其位謀其職,他隻要是吏部尚書一日,就要儘職儘責。

反正到了他今時今日的地位,得罪人又如何?那些人看不順眼又如何?

吏部權力這麼大,自然可想不少人會上門送銀子以求謀個好官職,前任吏部尚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手下的人接受“孝敬”,當然送銀子可不是直白的將銀子拿出手,美名其曰“冰炭錢”。

你送了,我能不送?這麼一來,那些同進士在離京前便會“孝敬”一次,還有那些三年一次上京述職的官員更是大手筆,給吏部全體官員送了不少東西。

以前顧馳隻是大致知道這麼一回事,不是十分清楚,待他兼任吏部尚書這一段時間,不少人給他送銀票、還有各種好東西,比送給宮中的貢品差不了多少。

說句實話,顧馳最開始待在翰林院,那是清貴之地,有“窮翰林”之稱,在那地方書籍多如毛牛,銀子倒真是沒多少。後來一直待在戶部,每次經手的銀子不少,可那不是他自己的,是要入國庫的。

即便他見過的銀子不少,可因著不是自己的,沒有什麼實感,直到最近成了吏部尚書,隔三差五就有人上門“孝敬”。

看著這厚厚的一遝子銀票,顧馳一時間有些沉默,看來這吏部的官員沒少收好處啊!

他揣著這些東西找到文正帝,將情況仔細講述一遍,“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給官員高額的俸祿,是為了讓他們更好的任職,而不是用來當做敲門磚收受賄賂的,微臣如今是吏部尚書,願以身作則,嚴查此事。”

文正帝看著這個最受器重的臣子,一時有些感歎,踏入官場這麼多年,顧馳還是一如當初,沒有忘記自己的本性。

雖是“水至清則無魚”,可放任太久,倒是將這些臣子的心養大了。

文正帝屈起手指敲了敲禦案,“就按你說的辦,安逸的日子過得久了,不少人又開始不安分了。”

顧馳得了令,先在吏部製定規則,凡被查出來貪汙受賄者,嚴懲不貸。

命令是有了,但不買賬的人也不少,吏部侍郎黎平就是其中之一,憑什麼顧馳一上任,就要損害他們收受銀子的權益!

黎平本就看不順眼顧馳,辦事情的過程中也是處處不配合,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絲毫不把顧馳放在眼中。即便顧馳已經下了命令禁止受賄,他來者不拒,拿了其他官員不少好處。

顧馳直接將他揪出來當做典型,嚴厲的處罰,官階連降幾級,發配到偏遠之地,從黎平的家裡抄出來幾萬兩雪花銀充入國庫,他手斷強硬,一點也不客氣,以此來震懾他人。

有黎平這樣的前車之鑒,誰也不敢繼續受賄,烏煙瘴氣多年的吏部,在顧馳掌管沒多久,一派清和。

不僅是吏部要整改,顧馳還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崇文門稅關和兩淮鹽運。

崇文門稅關,來來往往的商人都要交銀子。

上京做為大周最為繁華的地帶,每日經過崇文門人不計其數,為了儘快能放行,不少人會選擇給崇文門的長官進行“孝敬”,商人做生意要出錢,百姓路過要交錢,就連上京的官員也要出銀子,官階越高,要價越高。

在這裡當差的官員,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任期一年,不得連任。

這可是個大肥差,不少人都緊著在這一年任期內趕快撈一把銀子。

兩淮鹽運更不必提,一斤粗鹽能賣幾十個銅板一斤,每家每戶可以自己做衣服,自己種糧食,唯獨粗鹽,甭管多貴,都要掏銀子買回家。兩淮鹽運使掌管江南鹽運命脈,向這些鹽商征稅稅費,更是沒少得好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