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能守一年,朝廷難道還能跟他們熬一年嗎?
周瑜等人領兵五萬在此,但張群占據地利、內部山越民眾又很團結,一時間便僵持住了。
而這五萬大軍,人吃馬嚼,每一日都是不小的開銷。
周瑜便與馮玉商議用計,決定悄悄招募體型輕盈的士卒,持尖銳鐵器兵刃,事先掩護隱藏在山林之中,趁著夜色潛入烏程山,就用兵器硬生生鑿出可以攀爬的路線來,而後大軍合圍。這先行潛入的任務,是極危險的。
周瑜問底下眾將領,站出來兩個人,一個是步騭,一個就是陸遜。
步騭是要抓住機會、出人頭地;而陸遜因為有皇帝額外的信重,自覺身負使命。
於是步騭與陸遜各領三百矯健勇士,趁夜潛入烏程山,鑿出攀爬路徑,這六百人入山之後,便四處散布開來,隻等號令。
等到夜晚時分,周瑜點火為號。
步騭與陸遜領兵在山上各處鳴鼓吹角。
張群睡夢中被驚醒,而原本守著小徑的賊兵,聽到四麵都是鼓聲,都心驚膽戰,以為官兵大軍已經壓了上來,相顧驚疑之下,保命要緊,也顧不得守著小徑了。
此時周瑜瞅準時機,大軍一發。
裡應外合之下,朝廷兵馬一夜斬首七千餘人,俘獲三萬多山越民眾,更有近五六萬山民散逃而去,隱於山林之中。
旗開得勝,半個月就拔除了吳郡外的這最大的一處山匪。隨後周瑜與馮玉坐鎮,分甘寧、蔡勳、陸遜、步騭等人各領兵若乾,往丹陽、蕪湖等地剿匪。因朝廷兵力強盛,既有荊州補充的精良步兵,又有熟悉地形的吳地士卒,更有兗州、豫州等作為糧倉支援。
不過半年光景,為害吳地多年的山匪,就被消除得差不多了。
剩下的小股山匪水賊,都藏到更深處的森林之中,一時間也不敢出來為害。
建安五年秋,吳地已是宿惡蕩除,所過肅清,儼然已是太平盛世的開端。
劉協在吳地停留了整整半年,大約是因為南方水汽足,不但他,連曹昂諸人都麵色瑩潤起來。
行宮湖心亭中,周瑜與馮玉陪坐在皇帝兩側,觀秋水如鏡。兩位都督的美名,在這半年之中,已是傳遍了吳地,傳向了天下。
這半年來,周瑜與皇帝之間的關係,也是突飛猛進。周瑜帶兵在外時,一次次感受到皇帝的信重與支持。人非草木,就算最初決定與朝廷合作的時候,周瑜還是戒備大於修好,這半年下來,已是漸漸釋疑,敢於相信皇帝允諾之事了。
“這麼看下來,諸位年輕小將中,最出類拔萃的當屬這步騭與陸遜二人了。”劉協微笑道:“等玉奴領荊州兵一退,此二子便可以從容頂上。”
馮玉笑道:“陛下這便想著要臣回荊州了嗎?”
劉協忙道:“朕自然是恨不能長留你在身邊的。”
周瑜咳嗽一聲,打斷了君臣二人的唱和,道:“現下還有一個問題……”
馮玉與劉協都轉頭看他。
“就是山越之民的安置問題。”周瑜成功把話題引了回來。
在最開始剿匪的時候,比如吳郡張群,當夜殺敵七千,俘獲兩三萬人,其中強健的收來做兵,老弱的就讓他們到平原中來種田。一開始的幾萬人,還是比較好安置的。因為戰亂十年,死的人太多了,哪怕有北邊的人南下,吳地也還是有部分無主的田地,這些田地實際上是由原本周瑜、孫策等人的勢力把持的,隻是沒有足夠的人去耕種。這些田地分給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都是夠用的。
但是隨著剿匪深入,朝廷大獲全勝,那麼從山地裡出來的民眾就越來越多了,從十幾萬人到了幾十萬人之數。
這下子,平地上無主的田地就不夠分了。
而如果不給這些遷出的山越民眾土地,那麼他們隻能又回到山地裡去,沒多久又是一股新的山匪勢力出來。
所以現在要徹底消除吳地的山匪問題,實現長治久安,眼下就必須要安排好遷出民眾的生計——要分給他們田地,還要減免他們前三年的戶調與田租,要求當地官員一視同仁,約束郡縣的民眾不能欺壓遷出的山越民眾……
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哪裡變出更多的田地,來分給遷出的山越民眾。
前文曾提到過,吳地其實又很多未開墾的土地,但都是幾千年的原始森林,開墾成本驚人。如果把山越民眾趕去開墾這等土地,他們還不如回山裡去生活。所以朝廷必須要想辦法,把已經開墾好的土地,分給這些遷出的山越民眾手中才行。
這正與劉協一直在暗中籌謀的土地改革一事合上了。
劉協收複天下後,交待親信大臣,要他們務必要核準各州土地。土地為民生之本,曆來跟土地相關的,都是大事兒。做的不好,就好比王莽一樣,斷送了王朝。所以對待土地的事情,一定要謹慎。
劉協等到今日,才等到合適的機會,那就是借著吳地剿匪後安置遷出民眾的機會,嘗試性得推廣較溫和的土地改革政策。
皇帝在這方麵的計劃,周瑜是全然不知道的,馮玉隱約猜到了幾分。最了解的人當屬曹昂,隻是他現下不在這湖心亭中,正在外麵與張昭等人忙著切實安置遷出的山越民眾等事務。
劉協悠悠道:“田地這東西,多少是有數的。就算是朕,也不能憑空變出來。要給遷出的山越民眾分田地,必然是有人的田地要少去。”
馮玉雖然隱然有猜想了,但聽皇帝點破,還是有些心驚。
周瑜一時也沒有說話。
馮玉與周瑜都是飽讀史書的,曆來動大地主的勢力,就算是皇帝也不會有好下場。
“朕隻說了一句話,怎麼兩位都督都白了麵孔?”劉協微笑道:“彆害怕,朕不過是講述了一個事實。”
馮玉笑道:“的確如陛下所言,這田地是不能憑空變出來的。若是不給這些山越之民分田地,他們轉瞬就又要作亂。給他們田地,也是充實朝廷府庫。”他頓了頓,拿捏著問道:“陛下這想法,子脩可清楚?”在馮玉想來,曹昂素來穩妥,這事關係重大,皇帝又頗為銳意進取,倒是有曹昂在裡麵攔一攔,出來的政策會更溫和些。
“他自然是清楚。”劉協笑睨了馮玉一樣,很明白他在擔心什麼,又道:“儘收山越之民後,吳地如今約估著有五十萬戶、兩百多萬人,然而其中富者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看似剿匪後平定了,其實真正的凶險還藏著呢。”
馮玉與周瑜都承認皇帝說的是事實。
劉協又道:“朕近日來跟子脩商討戶調之事,不能所有的民眾都按照一樣的標準來收戶調,應當將家資分作幾等。中等人家若是要交絹布兩匹、棉花兩斤,那富戶是不是該加倍,貧戶是不是該減半?以此類推,這田地也是一樣的。朕如今也隻是一個粗疏的構想,應當按照民眾對大漢的貢獻,也分不同的等級,比如最高是朕,可以擁地若乾頃,其次為侯爵,又可以擁地若乾頃……直至於無官身者,最多擁地百頃。如此一來,吳地有不合標準者,當割讓超出的土地,這便解了當下的燃眉之急……”
馮玉垂眸,緩緩托起茶盞,借飲茶的動作等著周瑜的回應。
周瑜隻聽皇帝的講述,便能想象屆時豪強大族哀鴻遍野的場景,因問道:“這‘若乾頃’,究竟是什麼數呢?”他同意了皇帝所指出的這個方向。
劉協含笑道:“這正是朕要與公瑾商議之處。”他也要試探這些豪強大族的底線,他們讓步到最後可以接受的數量,是一百頃,一千頃,還是一萬頃呢?
若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也就不要怪他鐵血無情動兵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