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盧象升(2 / 2)

唐王朱聿鍵就是南明曆史上的隆武帝。

據說隆武帝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帝王。

他之所以同樣遭遇失敗,主要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假設南明由他開局,把明朝遺留下來的最優質資產都交到他的手上。

南明曆史會不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

夜讀史書認為,答案是殊途同歸。

既然說到盧象升,我們也來介紹一下,寫曆史的碰到自己崇拜的人物時,總忍不住想感歎一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百年。

有一個大將,勇武不下於常遇春,治軍可比戚繼光,可惜他生不逢時,不光得不到支援,還在奸臣賊子的蓄意陷害中戰死沙場。

更可悲的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死後不準收屍,八十天後才下葬。

他就是盧象升,出生在秀美的江蘇宜興,長得單瘦膚白。可就是這個文弱書生,卻有著一顆堅強的心臟,為大明撐起過最後的天空。

盧象升嶄露頭角時,正是己巳之變。皇太極利用明朝的疏忽大意,繞開每次必攻的寧錦防線,從蒙古進入明朝腹地,並且威脅京師。

崇禎驚慌失措,號令天下勤王。不過當時援軍雖然多,卻畏敵如虎,畏縮不前。

盧象升不過是大名府知府,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也在當地募集了一萬勇士,浩浩蕩蕩的開往京師。

雖然這是一支沒有上過戰場的散兵遊勇,但盧象升卻絲毫沒有畏懼,多次上書要求派往前線。崇禎記住了他的名字,更記住了他的忠義。

此後,盧象升開始委以重任,他奉命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

這本不是朝廷的中央軍。但在盧象升的調教下,卻成為赫赫有名的天雄軍。

當時的明朝軍隊,紀律渙散,吃空餉現象嚴重,作戰能力極為低下。

盧象升的偶像就是戚繼光,他手中常備的兵書即《紀效新書》。

按照戚家軍的構建、訓練思想,這位從來沒有係統學習過軍事的書生,摸索出一套治軍理念。

他招募的天雄軍,士兵之間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隻要一人有難,必定同仇敵愾;一人陣亡,其餘人將奮不顧身的報仇雪恨。

盧象升本人也以身作則,部隊缺糧食,他同樣粒米未進,連水都不喝一口。,軍中嘗絕三日餉,象升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戰輒有功。

這支部隊組建滿打滿算僅僅三年時間,戰鬥力卻極強。崇禎六年時,鎮壓西北農民軍起義中,是他們大展身手的舞台。

當時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已成氣候,西北正是窮苦之地,農民軍得到很多人的擁護,鬨得動靜非常大。

盧象升帶兵圍剿的時候,作戰非常勇敢,身為指揮官的他,總是一馬當先,有戰無退。

特彆是在冷水村一役,他率領三千天雄軍,擊敗了高迎祥的上萬重裝騎兵。

在戰場中,他的戰馬被砍死,盧象升就下馬作戰,他的額頭被冷箭射中,他將抹著滿臉的血繼續拚殺。

就是這種不懼死的心理和不要命的打法,反而贏得了生路。

此戰之後,天雄軍的威名大振,盧象升也被農民軍稱為“盧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