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猛人齊聚一堂(2 / 2)

而孫合京則善武,曆史上在嘉定參與抗清戰死,也是一位抗清民族英雄。

陳明遇馮厚敦和閻應元並稱抗清三公,朱慈烺想將三人提前組合起來。

準備讓建奴在兩年後入關時嘗嘗抗清三公的厲害。

張煌言,民族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

南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

後奉魯王朱以海,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李長祥配合。

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康熙三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

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於杭州遇害。

張名振,字侯服,民族英雄,明朝南京錦衣衛籍。

原任台州石浦遊擊,封富平將軍。

弘光元年,安宗被俘,招集義師,共圖恢複。

與張煌言等擁立魯王監國於紹興,後奉監國魯王之令從福建金門回到舟山。

魯監國二年,獲悉蘇鬆士紳起義,統戰船進至崇明,覆舟兵敗。

清軍進逼,迎魯王居舟山,舟山失陷,又奉魯王依朱成功。

其後與張煌言多次攻崇明、鎮江,進窺金陵,力圖恢複華夏。

永曆八年隨朱成功欲收複舟山,不幸死於軍中。

鄭森,就是曆史上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

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儘。

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但終遭清軍擊退,隻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如日中天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的駐軍。

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並大力發展生產,但不久即病死。

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朱慈烺想中興大明讓華夏站在世界之巔,鄭成功肯定將是重要的左膀右臂,其中張名振也善於海戰。

目前大明並無海軍,抵抗來自海上的外敵隻有依靠福建的鄭芝龍,也就是鄭成功的父親。

明末大明海戰對外無一敗績,最大功勞來自鄭家,他們不但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也同時牢牢守住大明海域。

無論鄭家出於什麼目的,在明末沒有讓外番入侵大明本土,沒有讓華夏提前變成西方殖民地,鄭家絕對居功至偉。

儘管鄭芝龍晚節不保,但鄭家對大明和華夏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任何人都無法否定他們的功勳。

朱慈烺乃是大明皇太子,在崇禎皇帝絕對信任下,他可以將明末猛人彙聚一堂。

火器研製有畢懋康和孫氏三兄弟以及趙元華,機械冶鐵農業有大明科學巨匠宋應星,醫學有吳又可,大明科技定將騰飛。

軍事方麵人才更多,如今已經有盧象升,孫傳庭,黃德功,孫應元,周遇吉,抗清三公,和諸位民族英雄。

以後還有張煌言,張名振,鄭成功,曹變蛟,秦良玉,楊廷麟等等,有如此多猛人相助,中興大明和華夏將沒有多少難度。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兩句話: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漢土”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