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巨額財富(2 / 2)

沒有銀子即便朝廷有多少計劃經濟,戶部做多少財政報表預算,都是瞎扯淡。

崇禎皇帝的賑災聖旨送到陝西災區甚至換不來一個銅板。

大明一直很缺白銀,全國銀礦一年的總產量隻有十八萬兩。

百姓也隻認白銀,朱元璋發行的大明寶鈔沒用多久就涼了,再先進也沒用,不管多麼牛,都要按照經濟規矩來。

因此大明在隆慶開關發展海外貿易時,要求外國商人支付白銀換取商品。

隆慶開關後大明賺走了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加上走私和其他渠道,可以說大明擁有了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然而為什麼還是沒錢沒銀子呢?

大明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白銀就越多。

然而明末用於市場流通的銀子有限,根本不夠用。

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白銀被集中到少數一小撮官商手中。

要麼被投資到土地、房地產上,要麼被窖藏在地下。

大量白銀流入大明,卻沒有形成新的購買力,創造新的價值,更沒有促進創新,反而帶來了新的問題。

先是白銀大量流入致使物貴銀賤,導致通貨膨脹。

後來白銀大多被權貴掌握以至於市場上流通的白銀不多。

結果又形成通貨緊縮,這兩個問題大明的高層都沒有解決好。

繁榮的海外貿易,讓歐洲各國在全球貿易中獲得了大量海外商品。

這些商品刺激著新的市場,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紛紛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

而明朝卻止步於資本主義萌芽,最終與國富民強擦肩而過。

除了八大晉商囤積的大量白銀,朱慈烺還通過曆史知道。

京師的權貴也有七八千萬兩白銀,江南的江浙財團、廣東財團所積累的白銀恐怕不比晉商少。

往深處說,大明的資本家已經把大明朝廷踢出局了。

無論是大明初期設定九邊貿易關口,還是鄭和下西洋。

都是為朝廷控製財富,然而大明的資本家聯合起來慢慢控製了北方貿易關口,也就是絲綢之路。

他們又通過一些手段廢掉了鄭和寶船團隊,控製了海上絲綢之路。

甚至土木堡之變都有可能是他們一手策劃的,就是為了控製北方貿易關口,把朝廷踢出局。

所謂的歐洲大航海,一定程度是國際價值鏈分工,其實就是為大明的資本家在海外尋找銀子。

也就是出口白銀給中國,完成白銀資本的離岸鑄幣。

八大晉商用地窖來窖藏白銀,故意加劇白銀的緊缺程度。

這樣放貸的話利率就能升高,這些人太懂怎麼在資本市場上投機倒把。

江南資本家和晉商資本家,一南一北分彆控製大明的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一步步玩轉大明經濟。

大明朝廷裡學八股文上位的那些書呆子怎麼能玩過這些人精?

所以,他無論想怎麼進行經濟改革都毫無卵用。

朱慈烺自知跟這些大佬玩經濟戰不行,估計連自己的褲衩都能輸掉,隻能靠武力征服他們,大殺特殺。

因為實在沒辦法了,國家經濟命脈都讓人握在手裡了。

他日後就是當了皇帝肯定也寸步難行,崇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