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親自下廚(2 / 2)

戰後,包括劉公島在內的威海衛被日本強占。

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劉公島成為英國海軍的避暑療養之地。

儘管威海衛在1930年被收回,但劉公島仍被英國續租10年。

1938年日本再次占領劉公島,直至1945年戰敗。

這裡曾是清朝北洋海軍的基地,也是甲午戰爭的主戰場,還曾蒙受英租殖民統治的恥辱。

甲午戰爭給中國人帶來了深深的傷害,讓每一位中國人都記住了這個恥辱。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朱慈烺才會在此建立大明海軍。

他要用在此建立的海軍滅掉小日本,讓英國永遠沉淪……

看到皇太子陷入沉思,胡寶立即奉上一個馬屁:

“小爺英明神武,大明水師必定崛起!”

朱慈烺微微一笑,伸手拍拍胡寶道:

“少拍馬屁,傳戶部尚書程國祥,工部尚書孟兆祥,順天巡撫楊廷麟和陳子龍,督察院施邦昭等官員前來議事!”

“遵旨!”

朱慈烺等待已久的紅薯土豆玉米終於來了,大明災民今年不會在挨餓了……

在農耕文明占主導的中國古代,人口是國家最為重要的資源。

我國各朝代都在想方設法的增加人口數量。

曆史上,我國出現了多個盛世,人口也出現了多個高峰。

但在明清以前,我國人口數量始終在1億人以下。

即使疆域最遼闊的元朝人口也不過八九千萬。

不過在清朝中前期,中國人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人口總量增長近四十倍。

乾隆時期我國人口突破2億,而到道光時期,全國人口數量更是增加到4.3億。

即便後來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造成人口銳減,我國人口仍然有3億多。

那麼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那就是紅薯和土豆以及玉米的作用。

其實在明朝中後期,土豆、玉米、紅薯等作物已經被引入中國,因為南方人不喜歡吃沒有推廣普及。

這些外來作物不僅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對土地要求不高。

可以種植在貧瘠的山區丘陵坡地,不與小麥、水稻爭天下。

這就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口糧數量,對我國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紅薯產量極高,民間有一年紅薯半年糧的說法。

一經普及,迅速惠及無數貧民百姓,無論是當年還是後來的大饑荒,許多百姓都是靠紅薯得以生存的。

這樣,不僅大量荒地得到有效開發,而且糧食產量大大提升。

同時,這些高產作物不但人可以吃,也可當作牲畜飼料。

而大量肉食和禽蛋的上市,脂肪和蛋白質含量上升,使得老百姓體質變好。

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

可以說,糧食產量的增加為人口的增長打下了基礎。

在眾臣沒有到來之前,朱慈烺從係統分彆兌換出二十個紅薯,二十個土豆,二十個嫩玉米,然後帶著幾個小太監和宮女開始忙活起來。

這三種農作物剛引進時,因為不會種植產量並不高,加上他們不會做,也沒有感覺到好吃,不然肯定會推廣普及的。

朱慈烺今天要讓這些大臣嘗嘗他們從未吃過的東西,他不相信有人會不喜歡吃烤紅薯和嫩玉米……